【精品教案】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0.杨氏之子.

【精品教案】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0.杨氏之子.

ID:43196423

大小:3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27

【精品教案】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0.杨氏之子._第1页
【精品教案】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0.杨氏之子._第2页
【精品教案】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0.杨氏之子._第3页
资源描述:

《【精品教案】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0.杨氏之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10杨氏父子编写教师:单位:教学目标: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重点、难点:1.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2.体会语言的巧妙性。重点、难点:1.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2.体会语言的巧妙性。一、预习探究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古代有一个九岁的孩子,回答别人

2、问题时语言风趣机智,妙趣横生。他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杨氏之子》中的杨修。(板书课题)1.读课题“杨氏之子”,说说题目的意思。板书课题,解释课题,理解“氏”“之”的意思。对“氏”的解释可能发生分歧,学生可能认为“杨氏”是称谓杨家的女人,而理解为“杨氏的儿子”,“氏”在字典上也确有这样的意思。结合预习,在这里应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说明:“之”是助词,相当于“的”。2.读读课题,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学生可能回答:不太好懂;像古诗的语言……教师小结: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我们现代人写的文章,用白话,叫白话文,这么多年来我们学习的课文除了古诗外

3、,也都是白话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是古人写的,古人写的文章,用的是文言,叫文言文。二、合作交流1.指名朗读课文。(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咅:惠曰禽诣,认读多咅字“为(wei)"、“应(ying)”。(2)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字词,讲解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比较的知识,比如:有些古汉字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文言文中多是单音节1.让学生就不理解的字词提出问题。以下字词或者比较陌生或者古今差异较大,学生可能提出:(1)梁国:郡的名称,在现在的河南商丘一带。(2)孔君平:孔坦,字君平。为人正直,有好的名声。(3)其父:他的父亲。其,他。(4)为设果:小儿(

4、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设,摆出。(5)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6)此是君家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7)未闻:没有听说。未,没有;闻,听。2.边读课文,边看注释,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1)梁国杨氏子九岁,其聪惠。“其”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从屮知道了什么?为什么把这句话放在第一句?有什么作用?(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诣”、“呼”是什么意思?再句中应该怎样读出感情?这句话的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3)为设果,果有杨梅。“设”应该怎么解释?谁为谁设果?可以看出孩子是个怎样的孩子?教师

5、重点指导:“为设果,果有杨梅。”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以”“示”“曰”“君”各是什么意思?(5)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应声”“未”“闻”“夫子”应该怎么解释?3.课件出示课文意思:词等。三、品读体验(一)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1.出示句子: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2)结合自己的想彖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二)深入理解

6、,体会语言。1.思考: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1)“应声答曰”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没有正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巧妙的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杨梅当然就不是我们家的。2.讨论:(1)杨氏之子这样的冋答,你觉得好不好?(2)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说话的例子,说一说。四、巩固延伸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要求。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五、布置作业

7、试着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文。六、板书设计杨氏之子聪惠杨杨梅反应快教学反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