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文学中的“底层文学”

新世纪文学中的“底层文学”

ID:43351633

大小:24.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9-30

新世纪文学中的“底层文学”_第1页
新世纪文学中的“底层文学”_第2页
新世纪文学中的“底层文学”_第3页
新世纪文学中的“底层文学”_第4页
新世纪文学中的“底层文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世纪文学中的“底层文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新世纪底层文学初探2004年以来,“底层文学”逐渐成为文艺界关注的一个中心。“底层文学”是在新世纪出现的一种新的文艺思潮,它与中国现实的变化,与思想界、文学界的变化紧密相关,是中国文艺在新形势下的发展,也是“人民文艺”或文艺的“人民性”在新时代的发展。随着“弱势群体”、“失业下岗”、“三农问题”、“劳动力转移”、“农民工”等新名词的陆续涌现,社会分层已成为一种客观存在,“底层”问题逐渐升温。许多拥有朴素人道主义情怀的作家纷纷视点下移,关注底层,创作出一大批反映底层人物生存境遇的优秀作品。有学者因此敏锐地指出:“随着社会分层和两极分化的加速,底层文学叙事很有可能成为

2、一种文学思潮”近几年来,学界有关“底层文学”的论述综观其脉络,研究焦点主要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⑴“底层”及“底层文学”的概念梳理;⑵有关“底层文学”的表述之争;⑶关于“底层文学”的误区⑷“底层文学”的重要性及其前景一、“底层”及“底层文学”的概念梳理要界定何谓“底层文学”,首先必须澄清何谓“底层”。“底层”一词源自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葛兰西,但“葛兰西的底层理论实际上仍是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它通过论述底层在各种统治中的作用而论及底层在自己的政党领导下取得霸权的问题。就是说,葛兰西的‘底层’首先是作为一种革命力量存在的,而底层的其他方面是被置后的。”在国内,批评家蔡翔发

3、表于1995年的散文《底层》是最早在今天意义上提及“底层”的文章之一,在文中,他用“底层”一词来指代城市社会的最下层,并充满感情地说:“对我来说,底层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道摇曳的生命风景,是我的来处,我的全部的生活都在这里开始。”“底层”问题在国内兴起后,众多学者试图从学术角度对其概念予以界定。南帆认为,底层是一个被压抑的阶层,对其无法进行一个简单的本质主义命名,而是必须进入历史化的过程。学者刘旭则从社会学角度出发,认为底层就是很少或基本不占有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群体,其主体构成为工人和农民,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底层”一词的出现,本身即为一个巨大的不平等

4、的社会存在。王晓华的界定则更为清晰明了,他将政治经济学观点与文化视野结合起来,从三个层面阐释“底层”概念:“⑴政治学层面——处于权利阶梯的最下端,难以依靠尚不完善的体制性力量保护自己的利益,缺乏行使权利的自觉性和有效路径;⑵经济层面——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匮乏,没有在市场经济体系中进行博弈的资本,只能维系最低限度的生存;⑶文化层面——既无充分的话语权,又普遍不具备完整表达自身的能力,因而需要他人代言。”可谓众声喧哗,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以上诸多表述中或多或少地瞥见“底层”概念界定中的某些共性特征,其中如“被压抑的阶层”、“普遍不具备完整表达自身的能力”、“沉默的大多数”

5、等表述,已渐为学界所接纳。随着“底层”概念的廓清,“底层文学”之定义也渐趋明朗并逐步为学界所认可,即“底层文学”是“由底层作者或其他阶层作者撰写的以底层人物为叙述对象,表现其生存境遇和精神世界的一种写作。”二、有关“底层文学”的表述之争当前关于底层文学的“表述”之争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问题上:(一)底层究竟能否进行自我表述?王莉、张延松在《当前底层文学的悲剧精神解读》一文中,将“底层文学”作家分为两种:“一类是‘底层写’,作家的身份就是一个打工者(如‘打工文学’先驱之一周崇贤),或一位农民(如出版诗集《傍晚全集》的张联);另一类是‘写底层者’,即怀了悲悯之心的知识分

6、子,这类作家在底层作家中占绝对优势,受学界关注也最多。”这一看法不言自明地肯定了“底层可以进行自我表述”这一命题,但却被更多的质疑之声所淹没。刘旭认为,从历史来看,底层无论是表面上处于高位还是社会底部,都是没有话语能力,被言说的群体,在现代化理论中,底层更是一个被言说的“他者”。毛丹武进一步指出:“知识者的表述究竟是不是底层经验要由底层来确认,但底层不能自我认知,它的判断不能不受主导意识形态的污染,所以连它的自我确认都很可疑。”(二)知识者能否为底层代言?对这一问题,学界歧义也颇多。南帆认为:“纯粹的底层经验仅仅是一种本质主义的幻觉,底层经验的成功表述往往来自知识

7、分子与底层的对话。”他同时还说:“无法发出声音的底层,沉默的底层最需要被表述。”这是一种肯定的说法,但大多数学者则对知识分子“代言”的可能性保持警惕和某种不信任,饶翔认为,“如果底层写作是以知识分子代言的方式进行,那么如何能完全抹去创作主体的主观色彩,如何能证明它所表达的就完全是‘底层’人民的情绪、感受、遭际?因为一个普遍的常识是,即使那些貌似最客观的写实作品也是透过了作者的眼睛和心灵。”刘旭的看法则更深一层,在他看来,在“代言”的知识分子笔下,被表述的“底层”常常是扭曲的,被遮蔽的。他怀疑那些自称是“底层话语”的东西有多少是“底层的”话语“,也许有一个方法能让底

8、层自己说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