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的临床意义-王正起

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的临床意义-王正起

ID:43416572

大小:661.00 KB

页数:34页

时间:2019-10-08

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的临床意义-王正起_第1页
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的临床意义-王正起_第2页
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的临床意义-王正起_第3页
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的临床意义-王正起_第4页
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的临床意义-王正起_第5页
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的临床意义-王正起_第6页
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的临床意义-王正起_第7页
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的临床意义-王正起_第8页
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的临床意义-王正起_第9页
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的临床意义-王正起_第10页
资源描述:

《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的临床意义-王正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 的临床意义王正起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检验科随着血细胞分析仪的广泛应用,血细胞的计数已达到了快速、准确的要求。血细胞分析工作站的应用使白细胞分类大大提高了一步,从自动涂片、染色、分类都能较准确的作出结果。由于血细胞分析仪快速、准确、结果参数全面,其越来越得到检验工作者的认可,而多数临检化验室做常规检查完全依赖于血细胞分析仪,而忽略了血细胞的人工分类,因而有不少白细胞形态异常的疾病被漏诊。因此血细胞形态学的检查应引起广大检验工作者的重视。血涂片的细胞形态学检查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中性粒细胞的退行性变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中性粒细胞核形态的病理改变中性粒细胞的颗粒异常中性粒细胞核形态

2、的病理改变核左移核右移核棘突、鼓锤状核Pelger-Huet核异常中性粒细胞的核象标志着它的发育阶段,能反映粒细胞新生及衰老的状况,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可分为核左移和核右移两种。核左移周围血涂片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并可出项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及原始粒细胞称之为核左移。常见于各种病原体所致的感染、大手术、恶性肿瘤晚期,特别是化脓性感染。如同时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核左移的程度与感染轻重及机体抗感染能力密切相关。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均增高,但无核“左”移或仅有(6%)核左移时,表示感染较轻,也表明病人抗感染力在增强。如两者同时增多,杆状核粒细胞>10%并伴有少数晚幼

3、粒甚至中度核左移,表示感染严重;如杆状核>25%并出现更幼稚的粒细胞(早幼粒、原粒)时,称重度核左移。核右移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分叶过多(5叶者>3%)大部分为4-5叶或更多为核右移。此时如伴有白细胞减少,为骨髓造血功能降低,或缺乏造血物质所致(如巨幼红细胞贫血、恶性贫血等)。先令(schilling)根据核型的改变,定出一个指数称“先令氏指数”不分叶核(未成熟)中性粒细胞%先令氏指数=分叶核(成熟)中性粒细胞%注:正常先令氏指数为1:13。如比数值变大(及分子值变大或分母值变小)称核左移,反之称核右移。核棘突、鼓锤状核核棘突:中性粒细胞的核有各种形状的芽状突出称核棘突。核棘突大量出现时有严

4、重中毒或感染存在(如癌转移、晚期结核、放射线损伤等)鼓锤状核:中性核细胞核上出现一种细丝相连的卵圆形或圆形突出的染色质(直径1.2-1.6μ),其数量与x染色体有关。多见于女性Pelger-Huet核异常Pelger-Huet核异常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主要形态学特点是: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大部的核不分叶或仅分两叶(似花生、眼镜、哑铃等形态),核染质较粗糙,浓染。此种细胞功能正常临床上无异常表现。中性粒细胞的颗粒异常中毒颗粒Chediak-Higashi综合症Alder—Reilly粒细胞颗粒异常May—Hegglin粒细胞颗粒异常遗传性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中毒颗粒中毒颗粒(颗粒左移)指在成熟

5、中性粒细胞的颗粒变得粗大深染。正常时颗粒大小不一,有圆形,卵圆形和杆状等,颗粒直径0.1-0.5μ,大部分是中性S粒,小部分是嗜碱性A颗粒。A颗粒含酸性磷酸酶,过氧化酶和溶菌酶等,是一种初级溶酶体,它相当于嗜天青颗粒,正常时<10%。S颗粒较小,呈卵圆形、杆状、哑铃状,含碱性磷酸酶,占大多数,相当于嗜中性颗粒。(见图)S颗粒减少时称颗粒左移,也称中毒颗粒。主要见于:严重传染病(猩红热、肺炎)、各种化脓性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中毒、大面积烧伤等病理情况下。Chediak-Higashi综合症Chediak-Higashi综合症中性粒细胞形态学改变: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浆内可见较多粗大呈嗜酸染

6、色的颗粒,有的可见融合的巨大红色颗粒。颗粒大小不一,多数颗粒大。(见图)早幼粒以下粒细胞亦可见此种包涵体样颗粒。淋巴细胞浆内多见胞浆内含1个颗粒(包涵体样)者,亦可见含2-3个颗粒者。各期巨核细胞均可见此种颗粒。单核细胞及组织细胞浆内亦可见此种巨大颗粒。Chediak-Higashi综合症本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皮肤色素缺乏,畏光,毛发呈灰白绒毛状,患者易感染,常有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少数有贫血。发病机理可能是:细胞中颗粒的融合,使颗粒变大而数目减少;也可能有其它细胞器异常。电镜观察显示及组织化学研究显示,白细胞内大块的异常颗粒主要是一种巨大的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

7、。这些颗粒主要结合在溶酶体膜上。有异常颗粒的吞噬细胞趋化性减低,杀菌功能缺陷。此病没有好的治疗方法,患者多死于感染。Alder—Reilly粒细胞颗粒异常形态学特点:中性粒细胞浆内出现较大的深紫色颗粒。比一般嗜苯胺颗粒和嗜碱颗粒大的多。又称Alder—Reilly小体(包涵体)。这种颗粒易与中毒颗粒相混淆(在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中也可见到这种包涵体)。(见图)临床特点:常伴发骨与软骨异常的各型粘多糖沉积病,在外周血中,这种包涵体不一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