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1.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教案4人教版必修1

高中历史1.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教案4人教版必修1

ID:43421248

大小:6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02

高中历史1.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教案4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高中历史1.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教案4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高中历史1.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教案4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高中历史1.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教案4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1.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教案4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习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宰相制度的废除废行省,设三司;胡惟庸案;废丞相,权分六部。讲述过程问题探究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中国皇权的高度集中是地主阶级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封建社会步入晚期最后“辉煌”的折射。内阁的设立内阁制的创立和发展。内阁制与宰相制度的区别。史料研习问题探究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探究中西君主制度演变的区别。史料研习历史比较问题探究板书:教学过程:专制主

2、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顶端,也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一、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地方上废行省,设“三司”;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分设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与提刑按察使司,分管一省之行政(包括财政)、军政与司法监察,其长官分

3、别为布政使、都指挥使与按察使。后来,因军事需要,增设总督、巡抚,权位比布政使、都指挥使、按察使高。布政使之职权渐轻,至清代正式定为督、抚的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按察使在清代也同样成为督、抚的属官。清朝在入关前已建立八旗制度,明朝的都指挥使司与都指挥使便随着明朝的灭亡而消亡,未为清朝所继承。明太祖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制度?昔秦皇去封建、异三公,以天下诸国合为郡县,朝廷设上、次二相,出纳君命,总理百僚。当是时,设法制度,皆非先圣先贤之道,为此设相。之后,臣张君之威福,乱自秦起,宰相权重,指鹿为马。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继而命之,往往病及干

4、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朱元璋《明太祖集》卷10《敕问文学之士》上(明太祖)曰:“……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明太祖实录》卷59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

5、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师)在我国,提起“宰相”,可谓无人不知。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被称为“宰相”。其实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宰相”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名称,同学们可以回忆:在以往的朝代中,“宰相”的正式官名是什么?(生:回忆,回答)如秦汉的丞相、唐宋的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等。(师:总结)尽管“宰相”不是某种官职正式的名称,但这个称谓却是十分贴切的。请大家查阅字典,“宰”和“相”的本来含义是什么?(生:查阅字典后回答)“宰”的本义为“主宰”,“相”的本义是“辅佐”。这两个字将宰相的特点进行了高度

6、概括:辅佐皇帝,统领百官。请同学们结合这两个特点和以前所学知识,讨论在封建社会宰相的存在有何作用?(生:讨论,回答)积极作用:辅佐皇帝,参与决策,分掌行政。消极作用:相权过大,威胁君权,造成君相矛盾,政局动荡。(师)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其用意在于一劳永逸地解决君相矛盾。但废相之后,其积极作用也自然消失。这会造成什么后果?(生)皇帝个人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往往失之偏颇、草率。(师)因此,明太祖不得不设立内阁。明太祖忌大臣权重,自洪武十三年杀胡惟庸后,不设宰相。但“政皆独断”却又造成政务丛集于一身的矛盾。据统计,洪武十七年(1384年)9月14日

7、至21日,内外诸司奏事札达1660件,共3391事,即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密勿论思不可无人”。于是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置诸殿阁大学士,收阅奏章,批发文稿,协助皇帝办理政务。永乐初年,选翰林院讲读、编撰等入阁,参与机务,称内阁,无官属。明中叶以后,职权渐重,兼领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兼决策机构。后内阁地位日益提高,万历年间的首辅张居正更是权倾朝野。有的学者以张居正为例,认为明朝的内阁首辅是宰相。你认为这种看法对吗?相权与阁权的区别。尽管内阁权力日盛,但毕竟不同于宰相制

8、。后者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