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桑实验案例

霍桑实验案例

ID:43465840

大小:31.5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03

霍桑实验案例_第1页
霍桑实验案例_第2页
霍桑实验案例_第3页
资源描述:

《霍桑实验案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霍桑实验一、照明实验  时间:1924年11月至1927年4月  当时关于生产效率的理论占统治地位的是劳动医学的观点,认为也许影响工人生产效率的是疲劳和单调感等,于是当时的实验假设便是“提高照明度有助于减少疲劳,使生产效率提高”。可是经过两年多实验发现,照明度的改变对生产效率并无直接影响。具体实验结果是:当实验组照明度增大时,实验组和控制组都增产;当实验组照明度减弱时,两组依然都增产,甚至实验组的照明度减至0.06烛光时,其产量亦无明显下降;直至照明减至如月光一般、实在看不清时,产量才急剧降下来。研究人员

2、面对此结果感到茫然,失去了信心。  从1927年起,以梅奥教授为首的一批哈佛大学心理学工作者将实验工作接管下来,实验继续进行。二、福利实验(继电器装配测试室研究)  时间:1927年4月至1929年6月  实验目的总的来说是验证员工福利待遇的改变与生产效率的关系。但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发现,不管福利待遇如何改变(包括工资支付办法的改变、免费供应茶点、缩短工作时间、延长休息时间等),都不影响产量的持续上升,甚至工人自己对生产效率提高的原因也说不清楚。后经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导致生产效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如下:1、参加

3、实验的光荣感。实验开始时参加实验的女工曾被召进部长办公室谈话,她们认为这是莫大的荣誉。这说明人们被重视的自豪感对人的工作积极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成员间良好的相互关系。三、访谈实验  研究者在工厂中进行了大规模访谈,谈话两万多人次。此计划的最初想法是要工人就管理当局的规划和政策、工头的态度和工作条件等问题作出回答,但这种规定好的访谈计划在进行过程中却大出意料之外,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工人想就工作提纲以外的事情进行交谈,工人认为重要的事情并不是公司或调查者认为意义重大的那些事。研究者了解到这一点,及时把访

4、谈计划改为事先不规定内容,每次访谈的平均时间从三十分钟延长到1-1.5个小时,多听少说,详细记录工人的不满和意见。访谈计划持续了两年多,收到良好的成效,工厂的产量大幅提高。  工人们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方法存在许多不满,无处发泄,访谈计划的实行恰恰为他们提供了发泄机会。发泄过后心情舒畅,士气提高,使产量得到提高。四、群体实验(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研究)时间:1931年1月至1932年8月  梅奥等人在这个试验中是选择14名男工人在单独的房间里从事绕线、焊接和检验工作。对这个班组实行特殊的工人计件工

5、资制度。  实验者原来设想,实行这套奖励办法会使工人更加努力工作,以便得到更多的报酬。但观察的结果发现,公司给每个焊工定的标准是每天7312个焊接点,但是大家都保持在中等水平上(6000-6600个焊接点),每个工人的日工作量都差不多,而且工人有事还不如实地报告工作量。经深入的调查发现,这个班组为了维护他们群体的利益,自发地形成了一些规范。他们约定,谁也不能干的太多,突出自己;谁也不能干的太少,影响全组的产量,并且约法三章,不准向管理当局告密,如有人违反这些规定,轻则挖苦谩骂,重则拳打脚踢。进一步调查发现

6、,工人们之所以维持中等水平的产量,是担心产量提高,管理当局会改变现行奖励制度,或裁减人员,使部分工人失业,或者会使干得慢的伙伴受到惩罚。  这一试验表明,为了维护班组内部的团结,可以放弃物质利益的引诱。由此梅奥提出“非正式群体”的概念,认为在正式的组织中存在着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有自己的特殊的行为规范,对人的行为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