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金银茶具

唐代金银茶具

ID:43492732

大小:10.35 MB

页数:26页

时间:2019-10-08

唐代金银茶具_第1页
唐代金银茶具_第2页
唐代金银茶具_第3页
唐代金银茶具_第4页
唐代金银茶具_第5页
资源描述:

《唐代金银茶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唐代茶文化与金银茶具制作人:一、中国饮茶习俗的发展简况茶能祛热解渴、兴奋精神、医治疾病。煎茶汁治病,是饮茶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里,茶是药。1、药饮从先秦至两汉,茶从药物转变为饮料。当时煮茶经常加调味的作料,煮做膏状。特别是唐代最为兴盛,是谓“吃茶”。2、羹饮唐代中叶后强调品茶应品茶的本味。这时候开始纯用茶叶冲泡,被唐人称为“清茗”。到了宋代就更加广为流行了。3、品饮茶具在中国茶具发展只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与其饮茶的传统及方式有相当大的关系。当时饮茶风尚极为盛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茶具的生产。茶具除陶瓷制品外,还有金、银制品,1987年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皇室宫廷的茶具就

2、是以金、银制成的。二、茶具的发展地宫出土的《物帐碑》中记录的金银器茶具1、懿宗供奉:“火筋一对”。2、僖宗供奉:“笼子一枚。龟一枚。盐台一付。结条笼子一枚。茶槽子、碾子、茶罗、匙子一付。”鎏金飞鸿纹银则、长柄勺、茶罗子等器物上都刻划有“五哥”字样,僖宗是懿宗第五子,宫中昵称“五哥”。由此可见,这些茶具是僖宗皇帝御用真品。在陆羽《茶经•五之煮》中记载有“吃茶”程序:1、炙茶2、碾茶3、筛茶4、煮水5、投茶6、酌茶7、吃茶三、唐朝“吃茶”步骤唐代吃茶流程图系链银火筋筋,又称箸,俗称筷子。火筋,煎茶时生火挟炭的器具。古人认为凡与烹茶饮茶有关的器具,都称为茶具。唐宋期间的一些茶著

3、中,凡提到茶具时,都提到了火筋。出土时,盖面贴有封签,墨书:“大银熏炉,臣杨复恭”字样。表明这件高圈足座银风炉,是由杨复恭贡献的。腹的下部有六个壶门,以利通风起火壸门高圈足座银风炉鎏金鸿雁球路纹银笼子它是唐、宋及其以前的特殊茶具,供煎茶时烘烤饼茶用。属煎茶器具之一。底有铭文:“桂管臣李杆进”字样。“桂管”当为桂管经略使,治所设桂州(即桂林),属岭南道,岭南盛产金银。唐朝金银器茶具唐朝的饼茶就类似于今天的普洱茶唐代制茶流程图唐朝金银器茶具唐代的“茶叶”,是经过加工压制而成的茶饼,平时一般用纸或蒻叶等包存起来,挂在高处通风防潮。饮用时随手取出,如果茶饼己经受潮,这时就需要将茶

4、叶放到茶笼里面,然后将茶笼在炭火上稍作烘烤,使茶饼干燥,是为了便于碾碎,普通的茶笼一般用竹篾编制。烤茶的目的?鎏金银碾槽及银碾轴唐僖宗供奉茶碾由碾做、碾槽、碾盖三部分组成。碉轴上刻有唐僖宗小名“五哥”字样。茶末碾好后,为了使茶不容易变潮湿,以备下次用,就要将多余的茶用盒子储藏起来。这件银龟茶盒,它的功用是贮存茶末,属茶具中的贮茶器具。龟甲为盖,盖与腹焊有圆子母口相接。首、腹及四足中空加焊。尾部焊接。腹部供贮放碾碎的饼茶细末。取茶时,既可揭盖(甲)舀取,也可以龟口中倒出,十分方便。鎏金银龟盒在唐代,当茶碾末后,必须放入罗子里筛,用来分开精粗,以便贮用。但罗子是个什么样子的,

5、谁也说不清楚。陆羽在《茶经·茶之器》篇说它是一个“以竹节为之”或“屈杉以漆之”的有盖的盒子。但在考古材料和传世品中,从未见过这样的罗子。因此,法门寺这件出土物,应是迄今看到的我国茶具史上的第一件罗茶之具。鎏金银茶罗子鎏金银茶罗子茶罗子呈长方形,由盖、罗、屉、罗架、器座组成。有“十九字号”錾文两处,墨书、划文“五哥”两处调达子——用来搅拌就是将茶末放入其内,加上适当佐料。然后,用沸水在调达子内将茶等调成糊状;再加沸水调成茶汤以供人饮用。鎏金伎乐纹银调达子鎏金蕾钮摩羯纹三足架银盐台三足盐台:它是古人煎茶调味时存放盐、胡椒等佐料的用器。唐人在茶中经常加入佐料。如姜、葱、茱萸、苏

6、桂、花椒、薄荷等。鎏金银坛子银坛子腹壁划分有4个壶门规范,壶门中分别錾刻二十四孝中的四组画面。其中有一组为两人对弈图。银坛子也是茶具中的贮存“盐花”用的。鎏金银匙银匙用于点茶时“调膏”和“击拂”。边调膏边用银匙击打。点茶:先用瓶煎水。而后将研细茶末放入茶盏,放入少许沸水,先调成膏。所谓调膏,就是用勺挑上一定量的茶末放入茶盏,再注入瓶中沸水,将茶末调成浓膏状,以粘稠为度。点水时,要有节制,落水点要准,不能破坏茶面。与此同时,还要将另一只手用银匙旋转打击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泡沫),称之为"击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注水和击拂是同时进行的。何为点茶?玻璃茶碗、茶托

7、鎏金茶杯酌茶于碗谢谢欣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