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走进孩子的心灵

应走进孩子的心灵

ID:43506117

大小:83.5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09

应走进孩子的心灵_第1页
应走进孩子的心灵_第2页
应走进孩子的心灵_第3页
应走进孩子的心灵_第4页
资源描述:

《应走进孩子的心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教育,应走进孩子的心灵昆山国际学校袁干斌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更具体地说,是人的心灵。而惟有心与心的交流、和谐乃至碰撞,才能产生一种精神的、真正拨动孩子心弦的共鸣。任何忽视孩子心灵的丢失,都意味着教育的偏离或失落。为此我们呼唤:教育,应走进孩子的心灵。一、走下圣坛——“不要太把老师当老师做”。我们曾厌恶甚至嘲笑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人“太把官当官做了”,反思一下我们自己,我们中的一些人是否也“太把老师当老师做了”呢?为了使我们更具有“威慑力”,我们用刻板或严厉“装扮”着自己,人为地在自己与孩子之间划开一道深深的鸿沟。然而,高高在上的“师者”们哪,你可知道,“伪装”

2、或“面具”的穿戴只能是在心与心之间设置隔离的栅栏。我们迎来的或许只能是敬畏和疏远,却绝不会是尊重和仰慕。笔者曾不止一次地听到一些颇有经验的老师在传授他们的“经验”——“对学生,你不能有什么好脸色,你对他有一点客气,他就能跳到你的头上来……”哦,原来如此,是啊,怎么能让学生跳到老师头上来呢?那还成什么体统?这样一来,今后我还有什么威信可言?于是,忌惮、防备及虚荣让我们丢掉了我们本应有的真实的面目,而“紧绷的嘴角”、“冰冷的眼神”以及“生硬的语言”则成了我们在孩子心目中永难磨灭的印记。走下“圣坛”吧,走下来,我们才能被学生平视并平视我们的学生。一、付出真诚——

3、“教育,拒绝谎言”。加里宁曾说过:“教师一方面应当是学识很高的人,另一方面应当是无上诚实的人。”这里的“诚实”主要就教师的个人品质而言,但我们完全可以赋予它更深的内涵:教育,拒绝谎言!是的,拒绝谎言,拒绝伪善带来的阴霾,真诚的天空里将洒满阳光。同样无庸置疑的是,真诚的回应只能由真诚来唤起,激情的勃发只能靠激情来点燃。——当我们饱含深情,动员学生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捐款时,我们是否也有一颗纯净的爱心;当我们情绪激昂,抨击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时,我们是否依然安贫乐道,气节永存;当我们面对学生,滔滔不绝地宣扬“道”的光芒之时,涌动的是否还真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一种

4、坚守和皈依?……真诚,是打开心扉的钥匙,它有时甚至比才华更加重要。作为教师,我们有时也会因急躁而不分皂白,因误会而错怪好人……但当我们虚心地承认、诚恳地道歉,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学生因我们的表现而对我们充满了敬意。的确,孩子们是纯真的,与知识和才干相比,他们更看重的是我们的坦率与“透明”。是我们的真诚,赢得了他们的心灵。二、学会宽容——“你不必完美”。生命是一场球赛,最好的球队也有失球的记录,最差的球队也有辉煌的一天。因此,我们爱一个人,就不要对他作过高的要求,而更要紧的是学会宽容。面对我们的孩子,我们应有勇气对他说:你不必完美!无数的事例都告诉我们——那些

5、最明理的人,几乎永远都是最宽容的人。是的,孩子是调皮、顽劣、反复无常,甚至不听劝告的,但他们又绝不是捣乱、阴谋、不识好歹和屡教不改的。一位学生曾在他的作文中这样写道:我现在经常跟同学打闹,给别人起外号,还常在别人背后搞些见不得人的事情,此时,我只能用三个字来形容自己——老油条。老实说,看到这样的文字,我首先感觉到的不是因他幡然悔悟的欣喜,而是一种深深的自责。尤其是“老油条”三个字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孩子在以我们成人的眼光评价并否定着自己,而失去的是人生中弥足珍贵的自尊。带着愧疚,我在他的作文中写道:孩子,你的自责,让我看了心痛,但你要相信,生命不是一段只让

6、我们用来捕捉错误的旅程,你不会因为你的过错就成为一个不合格的人。四、敢于信任——“以伟人的风度待人”。人活在世上需要信任别人,犹如需要水、空气和阳光。我们如果不能信任别人,也就无法实现与别人的心灵沟通。然而,忽略抑或不屑,使我们丢弃了对孩子们的信赖。我们不相信他们能说到做到,我们不相信他们能自我改正,我们甚至不相信他们也要求上进。于是,我们在“大权独揽”中疲于奔命。随之派生的是说教、检查、监督、窥视和审问,而惟独没有信任。心灵交融的缺乏,使我们只能将手中的“绳索”愈拉愈紧,而孩子的心灵却与我们愈离愈远,这难道不是我们为人师者的悲哀?有时因听课等原因外出,最

7、不放心的是家里这一批“调皮鬼”,总在想最好不出什么事才好。离开时“这次就看你们的了”的话语仿佛还在耳边,但鞭长莫及,心中仍是忐忑难安。回来后,却听说全班的表现出奇的好,甚至好过老师在的往日。惊喜中沉思:这其实正是孩子们对你的信任的回报啊!正如美国哲学家、诗人爱默生所说:“你信任别人,别人才会对你忠实;你以伟人的风度对待别人,别人才会对你表现出伟人的风度。”学会平等,展现真诚,懂得宽容,敢于信任,我们就能走进孩子的心灵。诚如陶行知先生所言:“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教育。”它是一种心有灵犀的默契,一种心融神契的会意,一种直剖心迹的坦诚……而对于这种“真教育”的不懈

8、追求,理应成为我们每位教师的神圣使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