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分析与防护对策

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分析与防护对策

ID:43608690

大小:31.05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11

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分析与防护对策_第1页
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分析与防护对策_第2页
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分析与防护对策_第3页
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分析与防护对策_第4页
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分析与防护对策_第5页
资源描述:

《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分析与防护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分析与防护对策【摘要】通过调查急诊科护士的工作状况,总结出潜在的职业危害因素,提出了有效的职业防护对策,从而有助于保证急诊科护士的人身安全,规避职业危害。急诊科患者的病情急、危、杂,工作环境忙、乱、脏,而急诊科护士的抢救工作必须做到稳、准、快,这种特殊的工作性质给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埋下了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经常接触处于潜伏期和诊断前的传染病患者、容易产牛锐器的刺伤、护患纠纷多等。分析急诊科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因素,有助于提高急诊科护士対各种职业危害因素的重视程度,通过改善工

2、作环境,积极采取有效的防护对策,保护自身安全,降低职业风险。【关键词】急诊科护士;职业危害;防护【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069-011急诊科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因素1.1物理因素1.1.1锐器的刺伤急诊科护士在抢救患者的紧急状态下,由于抽取血标木、各种穿刺、注射等,随时可能被污染的锐器刺伤,尤其是针刺伤、玻璃安剖割伤等,这些损伤可能导致普通细菌感染及二十多种血源性疾病,其中针刺伤是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的主要途径[1]。1.

3、1.2辐射急诊科护士经常护送患者进行X线等辐射类检查,从而加大了受到电离辐射的风险。据报道[2],长期接触小剂量X线辐射可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血液系统的改变。非电离辐射主要包括红外线,紫外线,激光等,经常暴露在这些辐射条件下可引起皮肤红斑,眼角膜炎等。1.1.3运动功能的损伤由于急诊科患者病情紧急,变化快,护士在抢救T作中易发生肌肉拉伤和关节扭伤。此外,急诊科护士长期低头站立工作,易患下肢静脉曲张,胃下垂,腰腿痛,颈椎病等职业病。1.1.4噪音污染急诊科的环境中充斥着大量噪音,主要有抢救仪器的

4、操作声,救护车的警笛声等,急诊科护士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工作,易引起头晕,头痛,烦躁,耳鸣,失眠,疲劳,精力分散等,影响工作质量和效率。1.2化学因素1.2.1化学药物急诊科护士在抢救患者过程中可通过呼吸道、皮肤黏膜等途径被动地接触各种药物,部分药物会对机体产牛危害。如护士为冇机磷中毒患者进行催吐洗胃时,由于有机磷挥发性强,护士就会经呼吸道吸入大量毒物。1.2.2化学消毒剂急诊科用的最多的是含氯消毒液,护士用它浸泡呼吸机管路、体温计、血压计袖带、墩布及表面擦拭消毒等。含氯消毒液有刺激性,挥发性和腐蚀

5、性,高浓度含氯气体会刺激护士的呼吸道和眼睛不适,含氯液体会腐蚀皮肤。乙醇等消毒剂能诱发细胞突变,具有累积效应1・3生物因索急诊科是接触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最多的地方,紧急情况下,护士需要徒手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感染几率高于一般医护人群。据统计资料来看,存在血源性传播的急救患者占60-70%[4],这大大增加了急诊科护士被传染的风险。1.4心理因素急诊科护士由于工作在救护生命的最前沿,时刻处于紧急抢救状态,导致精神高度紧张,工作风险大,并经常倒班,生物种紊乱,加上疼痛患者的呻吟声,酗

6、酒患者的谩骂声及死亡患者家属的哀哭声等负面情绪的影响,使得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呈亚健康状态,严重者引发心理性疾病。有研究表明,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程度普遍较低,部分护士出现焦虑,压抑,孤僻,甚至抑郁。有报道[5],80%以上的护士不愿从事急诊护理工作,从事急诊工作5年以上的护士中,8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72%的人有疲劳感,40%的人情绪不稳定,20%的人易怒。1.5社会环境因素由于急诊就医的情况紧急,身体痛苦,患者及家属就医心切,情绪紧张、激动,对医院环境及就医程序陌生,易对医护人员产生误

7、解。再加上各种社会因素导致的意外伤害,如车祸伤,斗殴伤,醉酒后情绪失常等,使得急诊暴力爭件时有发生,如急诊科护士遭到患者家属谩骂、殴打和醉酒患者的骚扰等,近几年更为严重。而我国的法律体系尚不健全,缺乏完善的急救医疗法律保护,使得社会环境对医护人员很不利。2防护对策从以上分析來看,迫切需要提高急诊科护士对自身所面临的职业风险的重视程度,以改善急诊科的工作环境,保证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如下。2.1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加强对急诊科护土•的职业防护知识教育,提高急诊科护士的防

8、护意识,改变不安全行为,有研究表明[6],进行防护教育能使护士的针刺伤发生率下降41.5%。严格执行六步洗手法和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认定患者均具有传染性,必要时进行隔离,能大大降低被传染的风险。2.2严格遵守操作规范积极预防针刺伤。使用后的锐器均按感染废物处理,及时放入锐器盒内,容器3/4满时及时处理。禁止手持锐器随意走动,注射器和采血针使用后禁止盖帽,及时置于专用容器内。接触患者、污染物体时戴好口罩、防护手套。护送患者进行放射线检查时必须穿防护服,尽量远离放射源及减少暴露的时间。护理操作时穿防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