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二模试题讲评

2011届二模试题讲评

ID:43704463

大小:493.00 KB

页数:87页

时间:2019-10-13

2011届二模试题讲评_第1页
2011届二模试题讲评_第2页
2011届二模试题讲评_第3页
2011届二模试题讲评_第4页
2011届二模试题讲评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1届二模试题讲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1届二模试题讲评12.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8分)①苟全性命于乱世②时矫首而遐观③不矜名节④浮光跃金⑤千载谁堪伯仲间⑥小乔初嫁了⑦三杯两盏淡酒⑧青山遮不住注意事项:1、字迹模糊不算正确,应该把字写清楚2、一题写了一句即判,只判写的前四题3、注意句子与题号对应,对应错误不得分默写不合格示例文言文阅读延伸题10.我国史传文学秉承“不虚美,不隐恶”的原则,强调对历史人物应客观如实地记录,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和你读过的史传作品(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烛之武退秦师》《苏武传》等),谈谈你对这一原则的理解和认识。(不少于200字)(10分)审题:话题是什么

2、?有没有明确的观点?有什么具体的要求?评分标准:1、结合文本3分解释文意1分(可以照抄题干“对历史人物应客观如实地记录”)结合文本2分(必须写明“隐恶”的具体内容)2、拓展延伸4分结合课外事例2分。不局限题干,但要具体说出“隐恶”、“虚美”的具体内容。谈理解与认识2分。只就事论事得1分,能够提升得2分。3、语言表达3分结构1分//语言通顺1分//语言流畅1分举例恰当示例:1、太史公著《史记》能做到客观如实。如他写项羽,既有《项羽本纪》中的英雄气概与胆略,又有《鸿门宴》中不理范增忠言的缺乏政治远见。2、如《陈涉世家》中描写他“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远大

3、抱负,“篝火孤鸣”的智慧计策,却不隐瞒他管理失当致使军心动摇、起义覆没的败绩。3、司马迁在《卫将军骠骑列传》中既写出了霍去病征战匈奴,英勇杀敌的辉煌战绩,又毫不避讳的他生活奢侈,不能与士兵同甘共苦的缺点。4、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既有廉颇心胸狭隘的“恶”,又有痛改前非之“美”。5、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既写了廉颇开始时不容蔺相如的行为又写了他负荆请罪的和气魄,真实地将廉蔺携手的美谈展现在世人面前。6、《项羽本纪》中,“拔山扛鼎”“取而代之”等史实充分,详实地展现了项羽的强魄、志气及王者风范,“不虚美”;而“锦衣夜行”“天亡我非用兵之罪”等叙述更

4、为我们展示了项羽自大虚荣的一面,“不隐恶”。7、《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虽为救国功臣,但史书也记录下其出使前因不受重用而发牢骚的话,也是客观真实的记录。较好的分析举例:1、使人物形象立体而丰满,有生命力,使后人能产生共鸣。2、客观地记述史实是史传文学的真谛和保有其生命力的基础。3、客观地记述史实是史传作品流传于世必须遵循的。4、客观地记述史实才能将历史人物的形象还原得真实饱满,也是对其一种最好的尊敬。5、客观地记述史实是对历史的尊重,体现了著史者的公心。优秀答案示例1“不虚美,不隐恶”这一原则强调对历史人物应客观如实地记录,既不编造夸大其优点,也

5、不隐瞒其缺点。这是治史最基本的原则,是“史”之所以能为人所信的保障。本文对王肃的功绩和优点如实记录,对他的过失缺陷也毫不讳言,列举了他性格轻佻、自许自傲等缺点,让读者能够还原一个真实的王肃而不是一个没有缺点的神化的人。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虽然司马迁对两个人物都持赞赏态度,但他也没有为廉颇“隐恶”,而是忠实记录了廉颇从自傲小心眼到被蔺相如宽容大度感化的过程,给后人留下一份客观如实的记录。3+4+2=9优秀答案示例2我国史传文学秉承“不虚美,不隐恶”的原则,在对历史人物客观如实的记录同时,留给后人的是科学性、客观性强的资料,更是对所记之人和日后读者

6、的尊重和责任。《王肃传》中作者在记述王肃“清身好施、简绝声色、终始廉约”等这些正面形象同时,也如实客观的记下他“性微轻佻、颇以功名自许”等瑕疵。《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在听到蔺言前后的表现:由心胸狭隘到负荆请罪的转变,一正一反,如实记录。《王》与《廉》中对人物正面与反面形象的如实记录,不仅不会让读者感到枯燥,反而使所记之人形象更为生动立体,可感可知,让读者享有了解真实历史及人物的权利和客观评价历史及人物的权利。3+4+2=9优秀答案示例3不虚夸美好的长处,不隐瞒恶事,客观记录历史人物,这一原则是史官们尽力还历史以本来面目的责任感的体现。本文写王肃

7、聪辩志远,条陈为国之道有理有据,在边塞尽心安抚外邦,皆是写事实,用词恳切,无夸大之意;并且也挑出他“性微轻佻”,以功名自傲的缺点。再比如《烛之武退秦师》也真实记录了烛之武久不被重用后略显刻薄的心理,而没有虚夸他的崇高。史传文学只有客观如实的记录历史人物,才能让后人拨开繁芜看到真实的历史。“不虚美,不隐恶”的原则,是中国史官们用一颗正义之心承担起来并予以后人润泽的沉甸甸的责任。3+4+2=911、断句教不本于学校/士不察于乡里/则不能核名实/有司束以声病/学者专于记诵/则不足尽人材/谨参考众说/择其便于今者/莫若使士皆土著//而教之于学校/然后州县察

8、其履行/学者自皆修饬矣注意事项:1、有法,又不能完全拘泥于法2、注意斜线的方向3、不可铅笔作答当时范仲淹等人想要恢复古制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