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古建基础知识(一)【古建筑专家精心整理】

仿古建基础知识(一)【古建筑专家精心整理】

ID:43748565

大小:6.23 MB

页数:45页

时间:2019-10-13

仿古建基础知识(一)【古建筑专家精心整理】_第1页
仿古建基础知识(一)【古建筑专家精心整理】_第2页
仿古建基础知识(一)【古建筑专家精心整理】_第3页
仿古建基础知识(一)【古建筑专家精心整理】_第4页
仿古建基础知识(一)【古建筑专家精心整理】_第5页
资源描述:

《仿古建基础知识(一)【古建筑专家精心整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古建筑基础知识(一)因上传文件大小所限,人为划分为九个部分。这是第一部分第一章中国古建筑的特点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结构特点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创造了与这种结构相适应的各种平面和外观,从原始社会末期起,就形成了这种独特的中国式建筑风格。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使用范围较广,在三者中居于首位。抬梁式木构架至迟在春秋时代已初步完备,后来经过不断提高,产生了一套完整的做法。这种木构架是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在石础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构成一

2、组木构架(图1-1)。在平行的两组木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络柱的上端,并在各层梁头和脊瓜柱上安置若干与构架成直角的檩。这些檩上除排列椽子承载屋面重量以外,檩本身还具有联系构架、加强构架整体刚度的作用。这样由两组木构架形成的空间称为“间”。一座房屋通常由二、三间乃至若干间,沿着面阔方向排列为长方形平面。除此以外,这种木构架结构还可以建造三角、正方,五角,六角,八角、圆形、扇面、万字、田字及其他特殊平面的建筑,和多层的楼阁与塔等。图1-1抬梁式木构架中国封建社会的建筑,由于等级制度,使上述抬梁式木构架的组合和用料产生很多差别,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只有宫殿、寺

3、庙及其他高级建筑才允许在柱上和内外檐的枋上安装的斗栱。所谓斗栱是在方形坐斗上用若干方形小斗与若干弓形的栱、翘(或昂)层叠装配而成的一组构件(图1-2)。斗栱最初用以承托梁头、枋头,还用于外檐支承出檐的重量,后来才用于构架的节点上,而出檐的深度越大,斗栱的层数也越多。中国古代的匠师早就发现斗栱具有结构和装饰的双重作用。统治阶级也以斗栱层数的多少来表示建筑物的重要性,因而斗栱成为制定建筑等级的标准之一。图1-2斗栱组成的分解至于斗栱的发展过程,最早在周朝初期已有在柱上安置坐斗,承载横枋的方法。到汉朝,成组斗栱已大量用于重要建筑中,斗与栱的形式也不止一种。

4、经过魏晋南北朝到唐朝,斗栱式样渐趋于统一,并用栱的高度作为梁枋比例的基本尺度。后来匠师们将这种基本尺度逐步发展为中国木结构建筑的模数制,也就是宋《营造法式》中的“材栔制度”。“材”其实是一块矩形断面,大小共分为八等,而“材”本身等高度方向(广)又分为十五分,以十分为其宽;以六分为栔的高度,四分为栔的宽度。(见表1-1)根据建筑类型先定“材”的等级,然后构件的大小、长短和屋顶的举折都以“材”为标准来决定,因此,既简化了建筑设计手续,又便于估算工料和在场地进行预制加工,使多座房屋可齐头并进,提高施工速度,满足了统治阶级在短时间内建造大量房屋的要求。这种方

5、法由唐宋沿袭到明清,前后千余年,由此可见斗栱在中国古代较高级的建筑中居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宋材栔制度示意宋朝木构架的开间加大,柱身加高,房屋空间随之扩大,木构架节点上所用的斗栱逐步减少,这种趋向到明清二代更为显著。这就是高级抬梁式木构架结构及其艺术形象,由简单到复杂,再由复杂趋于简练的一个重要发展过程。材栔尺寸表(单位:寸)表1-1一等二等三等四等五等六等七等八等材高×宽9×68.25×5.57.5×57.2×4.86.6×4.46×45.25×3.54.5×3栔高×宽3.6×2.43.3×2.23×22.88×1.922.64×1.762.4×1.6

6、2.1×1.41.8×1.2适用范围殿:9~11间殿:5~7间殿:3~5间堂:7间殿:3间厅堂:5间殿:小3间厅堂:大3间亭榭、小厅堂亭榭藻井和小亭榭、铺作注:按唐制1营造尺≈29.39cm;宋制1营造尺≈31.2cm;另南方常用1鲁班尺=27.5cm~28cm。到了清代,建筑的模数通常采用“斗口”和“檐柱径”两种。带斗栱的宫殿式建筑,是以“斗口”为基本模数的(见表1-2)。斗口,即平身科斗栱坐斗在面宽方向的刻口。以这个刻口尺寸为1,其余各构件的尺寸都是它的倍数。如一栋建筑,斗口尺寸为2.5寸(8cm),如檐柱径为6斗口,高为58斗口,从中可以知道,

7、该檐柱的实际尺寸是:柱径6×8=48cm,柱高58×8=464cm。又如明间面阔为77斗口,则可求得明间面阔实际尺寸为77×8=616cm。为控制建筑物的体量和规模,清代官方将大式建筑用材标准划分为十一个等级。即:6寸,5.5寸,5寸,……,1.5寸,l寸(以半寸为一个级差),称为十一等材,这十一个等级直接反映在建筑物上,就是斗口的十一种尺寸。用材等级的大小决定着建筑物体量和各部尺寸的大小。如:假定建筑物明间面阔为77斗口,柱高58斗口,柱径6斗口。当斗口为五等材(清营造尺4寸,合12.8cm)时,该建筑物明间面阔应为9.856m,檐柱高应为7.42

8、4m,檐柱径应为0.768m;而当斗口为九等材(营造尺2寸,合64cm)时,明间面阔为4.92m,檐柱高为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