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磨刀门河口悬沙输运的动力机制分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珠江磨刀门河口悬沙输运的动力机制分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ID:437854

大小:3.34 MB

页数:43页

时间:2017-08-02

珠江磨刀门河口悬沙输运的动力机制分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_第1页
珠江磨刀门河口悬沙输运的动力机制分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_第2页
珠江磨刀门河口悬沙输运的动力机制分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_第3页
珠江磨刀门河口悬沙输运的动力机制分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_第4页
珠江磨刀门河口悬沙输运的动力机制分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珠江磨刀门河口悬沙输运的动力机制分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海洋科学珠江磨刀门河口悬沙输运的动力机制分析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1、国内外研究动态国外较早的开展了对河口及港湾悬浮泥沙特征的调查研究,在悬浮泥沙涨落潮、大小潮和季节周期的变化以及垂向、平面的空间变化方面的研究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悬浮泥沙再悬浮与输运过程和机制,此外调查手段也取得了较大发展。GelfenbaumG(1983)&ValeC&SundbyB(1987)分别研究了美国Columbia河口和欧洲Tagus河口的悬浮泥沙浓度在时间上的分布特征,前者分析了河口最大混浊带的范围变化与悬浮泥沙浓度

2、时间变化的关系。NittrouerC等(1986)利用浊度与悬浮泥沙浓度的转化的方法调查了亚马逊河口附近陆架区域的悬浮泥沙分布情况,计算了悬浮泥沙的输运方向及通量。GrabemannI&KrauseG(1989)根据德国Weser河口最大混浊带长时间序列的悬浮泥沙浓度、流速、盐度数据研究了该河口悬浮泥沙输运过程。LindsayP等(1996)研究了苏格兰Forth河口11周内悬浮泥沙的浓度和粒度时间分布特征及输移规律,着重分析了河口水动力条件对悬浮颗粒物浓度变化和输移过程的影响,发现悬浮泥沙浓度与涨落潮时流速的变化密切相关,在所有6个大潮过程中海底近底部的悬浮泥沙

3、均向陆输移。RidderinkhofH等(2000)对荷兰Ems-bollard河口的一个潮汐通道系统的悬浮泥沙浓度在时间上的分布特征以及输移规律进行了研究,并讨论了风对悬浮泥沙浓度的影响。PatchineelamS&KjerfveB(2004)研究了美国南卡来罗那州Winyah河口盐度、流速和悬浮泥沙浓度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探讨了河口最大浑浊带强度和位置的变化。国内对悬浮泥沙的研究主要始十上世纪50年代对十天津新港的淤积问题的研究,随后的海岸带与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编写港湾志的补充调查、北部湾海域综合调查等项目均开展了有关悬浮泥沙的工作。近十几年来,国内学者取得了

4、大量的河口悬浮泥沙研究成果。沈焕庭、李九发(1986)等对长江口来水来沙变化、河口悬浮泥沙分布及变化规律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同年沈焕庭等(1986)又根据大量实测资料着重分析长江河口的混合类型、环流模式及其对悬浮泥沙输移的影响。陈沈良等(2000对杭州湾口15个测站的大、中、小潮悬浮泥沙浓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得出大、小潮周期流速变化和水位变化是各站悬浮泥沙浓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建立了悬浮泥沙浓度与水位和流速的关系模型。高建华等(2003)根据鸭绿江河口4个站位的潮周期测量数据和3个柱状样的粒度数据,对悬浮泥沙的输送规律以及口门地区最大浑浊带的形成机制、悬浮泥

5、沙的输送方向以及物质来源和动力条件进行了分析,同年,其利用声学方法(ADCP)获取的长江口的流速、悬浮泥沙浓度资料,探讨了悬浮泥沙的输运模式。李军等(2003)研究了长江口悬浮颗粒物粒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分析了粒度变化的影响因素。陈沈良等(2004)根据近年来长江河口及其邻近水域8个测站1年的表层悬浮泥沙浓度逐口观测资料,结合水动力状况,对悬浮泥沙浓度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制约悬浮泥沙浓度时空分布的因素。2、选题依据与意义河口悬浮泥沙的时空变化、输运过程是河口沉积动力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很多其他问题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河口区是对悬浮泥沙变化非常敏感的

6、地区,要预测河口地区的演变趋势,利用河口地区的区位优势,必须了解悬浮泥沙的时空分布,深刻理解其运动规律。悬浮泥沙本身的物理、化学特性以及河口各种自然动力因子复杂、多变,人类活动的影响更加剧了这种复杂性。悬浮泥沙在各种动力因子共同作用下悬浮、沉降、再悬浮,这些使得悬浮泥沙分布具有时空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其次河口现场调查工作复杂、艰巨,这些使得河口悬浮泥沙的时空分布和运动规律成为河口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磨刀门河口是珠江主流西江的主要出海口,是珠江三角洲的主要泄洪通道,其排洪量约占西江洪水总量的三分之一。由西江挟带的泥沙,大量淤积在口门区域,自然延伸的河口主流分叉、曲折、

7、江心洲连迭,未能形成相对稳定的河槽;滩涂逐年淤高,影响泄洪纳潮;沙洲的延伸发育和河口的淤积,则影响航道的畅通。为满足通航、防洪、土地和淡水资源等利用的要求,在磨刀门河口采取了包括河口滩涂围恳、修筑河道治洪导堤等一系列的工程治理措施。整治工程的实施缓解了上述日趋紧张的各种河口问题,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效果。相应地,这些整治工程也改变了磨刀门河口的自然条件和自然演变规律,使得河口的水动力特征、泥沙输运沉积格局和底床冲淤趋势发生改变。磨刀门河口的研究,许多学者对其水动力特征、泥沙沉积和地貌演变等方面做过较多的探讨,发挥了很好的理论和实践作用。通过分析河口工程治理前后的水、沙

8、运动特征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