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心得体会

温病条辨心得体会

ID:43787098

大小:19.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14

温病条辨心得体会_第1页
温病条辨心得体会_第2页
温病条辨心得体会_第3页
温病条辨心得体会_第4页
温病条辨心得体会_第5页
资源描述:

《温病条辨心得体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温病条辨》心得体会从吴又可著《瘟疫论》,王子接著《降雪园古方选注》到叶天士著《温热论》和薛雪著《湿热条辩》,再到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温病学已基本形成系统。《温病条辨》集前论之所长,更具创新,尤其是大量的经典组方对后世影响巨大。当然,从这部著作里我也学到了许多。一,学习方法上要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吴鞠通早年和其他大部分医家一样,都曾精研儒学经典,这对文学功底的积累是必须的,尤其是吴鞠通有幸整理《四库全书》,这极大的提高了他的文学水平以及思想深度。他对中医典籍更是阅览广博而又字斟句酌。江苏是个文学和医学都I•分发达的地方,对一个求知若渴

2、的人來说无疑是如虎添翼。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大量的资源俯拾即是,这也使大多数医学工作者对之熟视无睹,或好读书不求甚解或干脆将经典束之高阁。在中医院的工作经历使我加深了对我国传统医学的热爱,捧起这部著作有时会读到爱不释手,不过我还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而这些就要靠我勤求古训,多读读文学方面的书和其它古代医集著作了。二,对“医不传量也”的重新认识。好多同事认为,中医的发展至今天之所以感觉不如从前是因为好多经验失传,是因为组方中的重要部分:药量的多少没有传下来。而本书从凡例中即指出:“方中所定分量,宜多宜少,不过大概而已,尚须临证者自行斟酌。盖药

3、必中病而后可,病重药轻,见病不愈,反生疑惑。若病轻药重,伤及无辜,又系医者之大戒。夫古人治病,胸有定见,目无全牛,故于攻伐之剂,每用多备少服法。于调补之剂,病轻者日再服,重者日三服,甚则日三夜一服。后人治病,多系捉风补影,往往病东药西,败事甚多。”这段文字明白的告诉当今医者,勿拘泥于方书中所标药量,更不要被各种规范束缚思维。这和现代医学的认识是相同的,当然,也要借鉴现代医学对药量的研究,了解中约的极量,保证在安全用药下使用合适剂量。三,对温病病因学的认识。大凡医家多以一言定论,此风气延于金元吋期,如河间的火热伦,子和的攻下论,李杲的脾胃

4、论,多将病因源于一说,后世张景岳尤其注重补阳,可见其认为人阳常不足已是根深蒂固。温病病因更是不一而足:如伏气致病,外感致病,运气变化致病,戾气致病等。吴鞠通能从各种病因入手,不执其一端,对现代温病病因的认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四,桂枝汤应用的新认识。桂枝汤是方书之祖《伤寒论》的第一个方子,可见此方在中医学中的地位之高,无独有偶,《温病条辨》亦将桂枝汤列为首方,伤寒与温病南辕北辙,而此方却能兼用,这深刻体现的了“和法”在中医治疗中的重要地位。致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医是建立在中国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医学,中国的医学和文学有着千丝

5、万缕的联系。“和”字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也应该是中医疗法的核心。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此八法虽然并列,但外邪入侵之时,和是首先考虑的。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发表,是邪在太阳经,气分,上焦的首选。风为百病之长,寒邪,温邪多杂合风邪侵入肌表。风之所起,不平也,和之风自去。即使是稍偏辛凉的银翘散,亦称之为“平剂”。五,留得一分津液,便得一分生机。在温病的治疗中,顾护津液是贯穿始终的。首先,邪在上焦,虽可汗法,但切不可发汗太过,过则伤心液。止如上焦篇第16条:“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汗出过多者,必神昏谄语。”其次邪在中焦,慎用

6、淡渗法利小便。如中焦篇第30条:“温病小便不利者,淡渗不可与也,忌五苓,八正辈。”另外,从复脉汤系列方意在复其津液,承气汤的应用意在急下存阴。“阳明温病,下后脉静…-断不可再与承气也。”此意在防止过下伤津。养阴生津药如竹叶,芦根,麦冬,生地,玄参,阿胶等的应用更是体现津液在温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六.凉开三宝的应用。作为一名神经内科映师,深知意识对于病情预后的重要性,后世医家对此三宝的功效诸多应用,如乙脑,鼠疫,中风,肝性脑病,肺性脑病,等等邪陷心包之证均有较好效果。现代开窍药醒脑静注射液的临床效果也是有目共睹。并且在多家医院已开展了中医

7、急救,此三宝的功效屡见报道。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三方古已有之,至吴氏却三方均有改动,这或许是方书传写之误,也可能是吴氏临证化裁,尚有待将来临床体会。不过芳香之旨未变,此或为开窍醒神之要招。七,芳香类中药的应用。酸苦甘辛咸,是为中药五味以配五行,入五脏。然天地间不仅此五味,尚有香,辣,涩,鲜,秽等等味道。中医五味理论后世认为是根据其药味,功用而定。芳香做为药品中独特的气味而有其独特的功用。1,芳香可驱浊逐秽。银翘散中荆芥穗,豆豉,薄荷,银花,连翘均有芳香之气,用于秽浊之邪初犯上焦,立足未稳,此期可毫不留情的将其驱逐。2,芳香可化湿

8、健脾。邪犯中焦,脾阳受困,运化失职,湿邪留滞,此期之证如吴鞠通所说:“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可芳香之剂化湿,理气,健脾,方如三仁汤。3,芳香可开窍醒神,此论已在上文中提及,此不赘述。八,活血化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