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络放血疗法临床应用举隅【大学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设计,精选】

刺络放血疗法临床应用举隅【大学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设计,精选】

ID:43930963

大小:31.05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17

刺络放血疗法临床应用举隅【大学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设计,精选】_第1页
刺络放血疗法临床应用举隅【大学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设计,精选】_第2页
刺络放血疗法临床应用举隅【大学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设计,精选】_第3页
刺络放血疗法临床应用举隅【大学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设计,精选】_第4页
刺络放血疗法临床应用举隅【大学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设计,精选】_第5页
资源描述:

《刺络放血疗法临床应用举隅【大学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设计,精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临床医学论文•刺络放血疗法临床应用举隅【摘要】运用刺络放血疗法治疗实证、热证,只要辨证明确,使用本法得当,临床的确效若杼鼓。【关键词】刺络放血;临床应用;举隅《灵枢•九针论》:“锋针……主痈热出血。”三棱针由古代九针之一的锋针发展而来。放血疗法就是指用三棱针、粗毫针或小尖刀等刺破穴位或特定部位浅表脉络,放山少量血液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1理论依据《灵枢•本藏》:“人之气血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这说明气血是人体正常健康的重要条件。《素问•调经论》指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举痛论》:“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

2、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灵枢•百病始生》云:“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说明外感、内伤均可致气血运行的功能发生障碍,阴阳失衡,气滞血瘀,从而变生诸症。古代医家不断探讨解决此问题的方法。《素问•血气形志》指出:“凡治病必先去其血……泻有余,补不足。”《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出了“宛陈则除之”的治疗原则。宋代著名医家陈自明所编著的《外科精要》屮记载了针刺放血治疗背疽取效的医案。朱丹溪诊治恶血留滞经络作痛者,除用四物汤外“又刺委中出

3、黑血三合而妥”(《古今医案按》)。刘河间创造了“八关大刺法”以泄热:“大烦热,昼夜不息,刺十指问出血”(《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古人对刺络放血的丰富经验及无数实践证明:此法有通经活血、开窍泻热、消肿止痛等作用,对各种实证、热证有效若檸鼓之功。临床上笔者结合前辈经验,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运用刺络放血疗法治疗疾病,多能取得满意疗效。2临床应用举隅2.1左面部麻木(痰瘀互结型)患者,男,50岁,酒店经理。2008年1月10日就诊。患者既往体健,诉2周前开始出现以左鼻唇沟中点为中心,半径约2cm的一处面部麻木带。查体:局部浅感觉稍

4、减退,深感觉正常。舌暗红,苔黄腻,脉滑数。经普通针刺及电针治疗(地仓、迎香、合谷为主穴)1周后,症状无明显改善。遂在常规消毒后取患者左鼻唇沟中点附近麻木区域,用三棱针散刺针法轻轻点刺4下,加拔1号火罐,吸拔出暗红色血液约2ml后,患者顿觉面部麻木减轻,嘱患者戒酒并按此方法每周治疗1次,3周后患者喜诉病愈。按:《丹溪治法心要•卷六》:“麻是气虚,木是湿痰死血。”本例患者由于职业原因,饮酒过量,痰浊内生,并郁久化热,热痰阻滞于面部肌肤,导致局部气血运行不畅,痰瘀互结,故左侧面部麻木。《素问•针解》匕:“苑陈则除之者,山恶血也。”面

5、部麻木区域刺络拔罐可直接祛除局部瘀血,达到祛瘀生新、通络活血的目的,从而能治疗麻木之证。2.2湿疹样皮炎(脾胃湿热型)患者,女,60岁。2007年11月30日因“躯干四肢反复起红斑丘疹伴痒2月”入院。患者平索喜肥甘厚味,时有皖腹胀闷感,入院时自诉全身瘙痒难忍,头部尤甚'大便滴泻不爽。查体:全身散在红斑、斑丘疹,耳前及额部尤甚。皮疹对称分布,无水疱、糜烂及渗液。舌红,苔黄厚腻,脉数。经葡萄糖酸钙、苯海拉明、硫代硫酸钠、左西替利嗪等抗过敏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遂于两耳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单耳出血量约1ml,治疗后患者即诉头部瘙痒减

6、轻,继续于心俞(双)、脾俞(双)刺络拔罐,每穴吸拔出喑红色血液约1・5ml后,患者顿觉全身瘙痒缓解。3天后改予大椎、膈俞(双)、委中(双)刺络拔罐,每穴吸拔山暗红色血液约1.5ml»崽者自觉症状进一步减轻。此后每周放血2次,上述处方交替使用。3周后,患者诉全身瘙痒已明显减轻,不久病愈出院。按:湿疹样皮炎,古人称之为“浸淫疮”、“旋耳疮”、“绣球风”、“奶癣”等,中医认为本病主要与湿邪有关。本例患者由于嗜食肥甘厚味,湿浊内生,蕴久化热,发为脾胃湿热之证,其胶腹胀闷,大便澹泻不爽;舌红,苔黄厚腻,脉数,均为脾胃湿热证的表现。脾俞刺

7、络放血能清利湿热;血郑委中及血会膈命均为活血止痒之要穴;大椎为诸阳之会,耳尖为清热要穴,耳尖及大椎放血能清利头面风热而止痒;《索问•至真要大论第七十四》:“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故取心俞;诸穴合用,共收清利湿热、活血止痒之功。2.3顽固性偏头痛(肝阳上亢型)患者,女,42岁。2008年1月21日就诊。患者诉两侧额角处胀痛反复发作6年余,起床吋尤为剧烈,两额角处可见膨起之血络。病之初起无明显诱因,头痛程度呈渐进性加重,发作次数渐增多,由开始时每年5〜6次增至10天左右1次。伴有头重脚轻,腰膝酸软。曾行X线片、脑电图、CT等检查‘

8、均无明显异常。迭服去痛片、二十五味珊瑚丸、羚羊角胶囊等药而头痛缓解不明显。查:血压155/85mmHg,舌红,苔黄,脉弦有力。即取太阳(双)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并加拔火罐,双侧各放血约lml,头痛即大减。1周后复诊,患者诉头痛于首次治疗后第3天乂再加剧。虑首次放血量不够,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