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小肝癌与肝脏小血管瘤的CT鉴别诊断

原发性小肝癌与肝脏小血管瘤的CT鉴别诊断

ID:43941777

大小:34.55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17

原发性小肝癌与肝脏小血管瘤的CT鉴别诊断_第1页
原发性小肝癌与肝脏小血管瘤的CT鉴别诊断_第2页
原发性小肝癌与肝脏小血管瘤的CT鉴别诊断_第3页
原发性小肝癌与肝脏小血管瘤的CT鉴别诊断_第4页
资源描述:

《原发性小肝癌与肝脏小血管瘤的CT鉴别诊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原发性小肝癌与肝脏小血管瘤的CT鉴别诊断韩连丽(江苏姜垠市中医院CT室225500)【中图分类号】R8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5-0044-01【摘要】探讨螺旋CT三期扫描在原发性小肝癌与肝脏小血管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09-01-01—2010-10-1)32例小肝癌与45例肝脏小血管瘤的影像资料进行回归性分析。结果:原发性小肝癌的强化方式呈典型的“快进快出”;海绵状血管瘤典型的强化特征为“早进晚出”。【关键词】原发性小肝癌肝脏小血管瘤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鉴别诊断小

2、肝癌和小血管瘤是指直径小于3cm肝脏肿瘤;肝癌是亚洲人肝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肝脏小血管瘤是肝脏常见的良性肿瘤,其病理结构通常为海绵状血管瘤和毛细血管瘤两种;螺旋CT薄层扫描对两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独特的价值,这就是对肝癌的早期发现及早期治疗提供了有利帮助;现就77例小肝癌和肝脏小血管瘤的CT表现作如下回归性分析。1材料和方法1.1材料木组77例,男32例,女45例,年龄22〜78岁,平均年龄54岁,5例有肝区疼痛,3例有发热的症状,其余无明显临床症状,于B超体检发现肝内单个或多个小结节病灶(直径或直径之和均不超过3

3、cm),行平扫加三期增强扫描。1.2方法所有病例扫描时间为2s,扫描条件120kV,120mA,层厚、间隔‘10mm〜5mm’.检查前患者禁食8h,扫描前15min口服3.0g·L-l碘海醇500mL充盈胃肠道,使用造影剂碘海醇100ml,总量按1.5ml·kg-l计算,一般总量为60ml〜100ml患者取仰卧位,先行平扫描检查,上至膈顶下至双肾中极水平,常规层厚7mmo发现病灶后,在病灶局部作5mm的薄层扫描.采用苏州医学院产“远距离控制快速注射泵”・(型号:JL-10

4、00注射速率为2.5^3ml·s-l)用高压注射器通过静脉匀速注入全部碘海醇时开始作动脉期扫描,70s后行门静脉期扫描,240s行平衡期扫描,必要时可进行15分钟及30分钟延迟扫描。对部分病灶较小的患者要进行感兴趣区域3mm薄层扫描。着重观察、分析不同CT扫描吋相小肝细胞癌和肝脏小血管瘤CT表现特征的动态变化过程。2结果原发性小肝癌组32例共发现病灶39个,大小为0.7〜2.9cm(平均1.9cm);平扫示30个表现为低密度,9个表现为等密度;注入造影剂后28个病灶动脉期呈高密度、门静脉期为低密度,9个病灶动

5、脉期为高密度、门静脉期为等密度,2个病灶动脉期、门静脉期均为低密度,平衡期39个病灶的原发性小肝癌为低密度。肝脏小血管瘤45例共发现病灶70个,大小0.8〜3(平均2.1)cm,68个表现为低密度;2个因脂肪肝显示为高密度,55个病灶在动脉期边缘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扫描逐渐向中心填充,12个病灶在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均为高密度,2个病灶在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均为低密度,在平衡期42个病灶肝血管瘤为等密度,28个为高密度;结论:根据原发性小肝癌和肝血管瘤在螺旋CT多期扫描的强化表现,大多数病例可明确两者诊断。3讨论肝脏肿瘤病灶的检

6、查和其血供密切相关,而增强的时期选择更为重要.肝脏具有双重血供,肝的血液供应25%〜30%来自肝动脉,70%〜75%来自门静脉[1]故在动脉期内,肝实质强化不明显,但随增强时间延长而升高。小肝癌是指单个癌结节最大直径≤3cm,多个癌结节数目不超过2个,其最大直径总和应≤3cm[2-3]o原发性肝癌主要由肝动脉供血,且90%的病例都为血供丰富的肿瘤,因此,动脉期扫描肝癌病灶明显强化,而此吋的肝实质轻度强化,两者间的密度差异较大而使病灶易于检出,因此原发性小肝癌组中有25例在动脉期明显强化而呈高密度;门静脉由于肝实

7、质密度增加,肿瘤内造影剂的逐渐消退,门脉期病灶密度迅速下降,而使病灶呈低密度.因此,原发性小肝癌的强化方式呈典型的“快进快出”,目前认为,肝血管瘤主要是一种先天性疾病,为肝血管发育异常致血管海绵状扩张而形成[4]肝血管瘤的壁由胶质纤维细胞构成,瘤内含丰富血管腔隙,在较大瘤体中心部可见机化的纤维瘢痕组织,或血栓形成,这是病灶中心部不强化的病理基础[5]。肝血管瘤在组织学上分为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和毛细血管瘤四型[6],以海绵状血管瘤为最多见。海绵状血管瘤增强三期表现为:动脉期边缘呈点状、结节状强化,密度

8、与腹主动脉一致;静脉期进行性向中心扩展;延迟扫描病灶呈等密度或高密度充盈。因此,海绵状血管瘤典型的强化特征为“早进晚出”。原发性小肝癌和肝脏小血管瘤的鉴别要点在于门脉期及平衡期,而以前者更为重要•门脉期绝大多数原发性小肝癌的密度开始下降,病灶呈低密度,而肝脏小血管瘤病灶呈高密度,延迟期这一征象更为明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