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村完小“引桥工程”实施方案

西村完小“引桥工程”实施方案

ID:43952252

大小:2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17

西村完小“引桥工程”实施方案_第1页
西村完小“引桥工程”实施方案_第2页
西村完小“引桥工程”实施方案_第3页
西村完小“引桥工程”实施方案_第4页
资源描述:

《西村完小“引桥工程”实施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西村完小“引桥工程”实施方案“引桥工程”是2011年焦作市教育工作会议确定的一项重要工作。这一工作2012年将在我先普遍展开。今年3月13FI听取了焦作市专家报告团的报告后,我校对此项工作有了足够的重视O从本学期开始,尝试探索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小学升入初中后教育的幼小有效衔接途径。做好新生的教育工作。一、目的做好幼儿到小学、小学到初中阶段的衔接,在学前连接处铺垫搭桥,引导新生做好学段之间的顺利过渡,促使“教与学、师与生”尽早尽快的相互适应。协调发展,实现良性互动,从而为一年级和七年级新生开创适应新生活新开端

2、。二、寻求探索“幼升小”、“小升初”的学生困境我校领导教师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总结出“幼升小”、“小升初”学生容易存在的儿个问题:1、学习方法不适应。新一年级和新七年级学生对学习方法有所不适应。继续使用幼儿园和小学的那一套,过度适应期过长,导致学习成绩的滑坡。2、学习思维不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小学到初中,学习上最显著的变化,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学更倾向于直观具体,孩子们对教学内容可感可知,初中的思维更倾向于逻辑思维。3、学习课程不适应。从幼儿园小学,从小学到初中,学习上最显著的变化是幼儿园是以玩耍和动手活动为

3、主,小学是以学习知识为主,再从小学到初中,学习科日多了,除数学、语文、外语之外,还增加了政治、历史、地理等多门学科,学习难度也加大了许多。小学的副科学习只是初步了解一些社会知识,而初中的副科则体现在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中。学生到初中后,仍然用原来的观念对待副科,忽略初中学科的平衡发展,学习成绩的分化往往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导致孩子整体成绩的下滑。从而孩子的挫败感也相继产生。4、人际关系不适应。幼儿园是一个老师带班。小学,主要学科教师基本上担任一个班的课,而中学一个课任教师要教两个或几个班的课。从幼儿园到小学,从

4、小学到初中,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汇聚在一个班级里,这种人际关系的重新分化与组合,必然会造成新生在一段时间的拘谨、紧张惑不安。5、心里不适应。幼儿园进入小学,小学升入初中,一时难以适应课程内容容量增加,竞争对手多、学习技巧提升、学习节奏快、自主能力增强等等全新的变化,自然要有压力感和失落感。从而产生消极、沮丧、焦虑、烦躁等心理问题。三、“小升初”衔接的应对策略1、注重学生的的入校衔接。开设新生入学课程,并将其作为学校的特色纳入正常的教学管理。帮助新生对即将开始的学习生活产生期待的学习及活动安排。2、注重教学方法

5、的衔接。小学老师常对书本知识一一解释,并作详细的分析,较少进行课堂上的发散性的思维的训练。学生资助学习的空间不大;初屮老师则授课节奏控制得相当快留给学生的思维时间不是特别充分,更多的是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对此而言,小学老师要注重老师的帮教;初中老师更注重学生的领悟。因此,要注重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意识的向两种方法的衔接点靠拢,注意新旧知识的过渡。3、注重教育心理的衔接。幼儿园学生和一年级学生,六年级学生和七年级学生,无论在认识水平心智发育程度和自我管理方而,应该没有太大的区别。对刚进入一

6、年级和刚进入七年级的学生在教学法、管理法上都和小学大相径庭。所以老师在管理方式、师生情感互动等方面需要借鉴幼儿园和小学老师调动学生及和学生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有一个心理衔接期,尽早让学生摆脱依赖型,增强自觉性。逐步学会自主学习,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四、本学期衔接思路和工作重点(一)、按照2011年焦作市教育工作会议的要求以及县教委的要求,扎实有序的开展“引桥工程”。主动、快捷、高效的解决“衔接”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二)、工作重点1、及时把“引桥工程”的精神传达到每一位教师。使每一位教师深刻认识到做好

7、此项工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新学期教师报到后,在一年级和七年级教师中召开“引桥工程”动员会。提高他们对“引桥工程”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安排布置“引桥工程”工作的有关事宜。2、完善学校“心理咨询室”,走进学生群体及时疏导,设立科学、合理、有效的心理调适课程。3、九月份在一年级、七年级教师中开展“做好小初衔接工作”教科研工作。每位教师要在教学方法、管理模式、学习方式及科学知识等方面写出三篇以上教科研笔记。谈谈自己在新学期是如何做好幼儿园小初衔接工作的。4、分别召开一年级和七年级学生家长会,抓住幼儿园进一年级、六年级

8、升七年级过渡的关键期,做好相应的适应指导工作,增强学生主动的适应能力,帮助他们了解学校、学生的生活特点,不断克服不良习惯,形成健康成长和学业进步的良好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跨越各种障碍,以适应环境,学会学习,缩短幼儿进小学,小学到初中的适应过程。使学生平稳过渡,为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做出贡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