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流行特点及持续控制应对策略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流行特点及持续控制应对策略

ID:43966816

大小:6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17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流行特点及持续控制应对策略_第1页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流行特点及持续控制应对策略_第2页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流行特点及持续控制应对策略_第3页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流行特点及持续控制应对策略_第4页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流行特点及持续控制应对策略_第5页
资源描述: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流行特点及持续控制应对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流行特点及持续控制应对策略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流行特点及持续控制应对策略刘延刚陈军刘德友崔晓梅张谦张永涛赵秀山(临沂市农业科学院,山东临沂276012)摘要在总结临沂市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危害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其流行的原因,主要与耕作栽培制度变化、带毒灰飞虱种群数量增长及自身迁移扩散、栽培品种抗病性差、防治失时等因素有关。并根据当地防治工作实践,提出了以“健身栽培”为基础的生态调控和分阶段科学合理的辅以药剂防治的持续控制应对策略。关键词水稻黑条矮缩病,临沂市,发牛特点,流行原因分析,持续控制应对策略水稻黑条矮缩病(riceblack-stre

2、akeddwarfviraldisease,RBSDV),是一种由灰飞虱(LaodelphaxstriafellusFallen)为主要传毒介体引起的病毒病,主要分布于中国、朝鲜、韩国和日本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对水稻、人麦、小麦、玉米等禾谷类作物造成危害,极具暴发性、间歇性和迁移性[1]。水稻一旦感染上该病毒,目前诡无直接有效方法防治。该病1941年在H木冇一次大暴发,到了20世纪60年代在韩国、H本、中国均成为流行病害。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很轻,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曾一度销声匿迹的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江浙沪以及安徽、福建北部在

3、内的长江中下游稻区再次暴发流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2-3]o近些年,由于耕作栽培制度的改变、持续暖冬及越冬寄主增多等多种因索影响,导致带毒灰飞虱虫口密度加大,越冬地带北移,水稻黑条矮缩病在苏北、鲁南等地迅速冋升,局部地区狛獗流行[4-6]。为了切实有效地控制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危害,我们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临沂市的发生流行特点和持续控制应对策略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初步形成了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冇效地控制了病害流行。1发牛特点1.1发生面积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2008年、2009年水稻黑条矮缩病伴随着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零星发生,

4、一般病株率为0%〜1%;2010年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程度明显加重,病穴率5%以上的发生而积近1万亩,以临稻10号、临稻11号、阳光200等品种为主,发生区域主要集中在临沂市罗庄区、鄰城县等地;2011年发生面积进一步扩大,全市发牛:血积达55.30万亩,其中发病病株率在1%〜5%Z间的稻HI而积为30.10万亩、5%〜10%Z间的稻田而积为15.0万亩、10%〜20%Z间的稻山面积为6.35力亩、20%〜30%Z间的稻山面积为2.65力酋、30%〜50%之间的稻出而积为1.05万亩、大于50%的稻FH而积为0.15万亩,发生区域遍布全市;2012年发生

5、面积缩减为25.15万亩,其中病穴率超过5%的面积仅有2.22亩;2013年发生面积缩减为H.6万亩,其中病穴率超过5%的面积仅有1.35亩。作者简介:刘延刚(1977.7-),男,临沂市农业科学院,农艺师。Tel:13153995043,E-mail:ygliuld@163011.2不同水稻品种发病程度差异大木市以种植常规粳稻为主,为预防水稻条纹叶枯病,2009年〜2013年全市人面积种植其抗性品种临稻16号,而其水稻黑条矮缩病1+1间发病率年度间差异较大,病株率在1%〜45%Z间。调查结果还表明,临沂市主栽水稻品种当中还没有发现免疫或高抗黑条矮缩病

6、的品种,所冇水稻品种均冇黑条矮缩病发生。但不同水稻品种间抗(耐)病性差异较大。其中,临稻16号、盐丰47、阳光200等詁种的平均病穴率在40%左右,易感黑条矮缩病,发病严巫,产量损失人;而人粮203、苏秀867、宁粳4号等品种的平均病穴率一般均在10%以下,发病相对较轻。1.3栽培方式不同发病程度差异人1.3.1零散育秧人III重于连片育秧大山由于推广水稻肥床旱育秧技术,秧[IT血积人幅度减少,部分农民常以大田外的空闲地作为秧田。此类秧田的种植情况比较复杂,周围常杂草丛生,灰飞虱发生量大,导致秧苗易遭集中迁入为害,零星分散育秧的大出黑条矮缩病明显重于连

7、片育秧的大口。2010年调杳,临稻16号零散育秧大Hl平均病株率为11.2%,明显重于连片育秧大IH的平均病株率5.5%01.3.2早播手栽稻田重于迟播机插稻IH由于早播早栽的III块面积小,1代灰飞虱成虫迁入早、相对迁入量大、传毒时间长,受到侵染的机会远远大于迟播机插出,病害明显重。以2011年临稻16号于•栽、机插为例,5月5日旱育秧手栽人EH病株率15%〜35%(平均25.0%);而5月25口播种的机插秧大1+1病株率1%〜5%(平均2.5%)。1.4防治不均衡导致防效差异人2000年以来,木地灰飞虱虫口基数逐年增加,通过选川抗性品种、药剂浸(拌

8、)种、秧田防治、大田防治等措施,水稻条纹叶枯病基本上得到控制,人们的防治意识逐渐淡薄,从而对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