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简谈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简谈

ID:44007504

大小:20.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17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简谈_第1页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简谈_第2页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简谈_第3页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简谈_第4页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简谈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简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简谈摘要:《品徳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门课程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注重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但事实上这门课的很多教师对活动教学存在肴一定的迷惑。《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晶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我想就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谈谈我的一些做法。一、首先品德与社会课应该贴近实际生活生活是课木知识的基木来源,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最终归宿,所以课程的教学应该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品德与社会》课本的内容和编排都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

2、展开,从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质和健康教育,从法制教育到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无不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有丰富的案例和素材。我们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岀,让课本上的图画,课本上的事例活起来动起来,让事实说话,将遥远的拉近,让历史复活……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如《想想他们的难处》这个课题的教学目标是:1、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2、增进对于残疾人尊重友爱的情感。教学这一课题时,我让学生进行模拟残疾人的活动,体验一下残疾人的生活。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分别进行不同

3、的模拟活动,可以是单手穿上外衣,也可以是用拐杖走路,但腿不能用力,或是把腿绑在一起行走,体验肢残人生活的困难;蒙上眼睛走路,体会盲人走路的怵I难;用手势向别人表达一件事,比如把那本书递给我,体验聋哑人生活的困难。课堂上,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小组模拟一项活动,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体验的机会。然后,我让学生在小组里、在全班交流自己在模拟活动中的切身感受,从而让学生的内心油然而生对残疾人要尊重、友爱的情感,并能从真实感受中产生帮助残疾人的意愿。促使学生在社会牛活中,自觉为残疾人让座,让道;在公共场所设置残疾人窗口,这难道不正体现出品徳教育的成功吗?二、其次品

4、德与社会课要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小学时期的学生正值情感发育的初期阶段,品德与社会课作为学生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要做好学生的健康情感培养。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比如通过玩具、故事、谜语或者通过电教、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例如:在五年级品社《从小爱科学》一课中,我采取了让每一位学生动脑筋、找材料,收集科学实验或者自创小发明,并让他们把收集的结果在班里进行演示,同时说出这项实验或小发明的理论根据。学生的兴趣很高,都积极的去准备。上课了,一位男牛给大家做了一个实验。他用•个杯了装满水,乂用一张纸放在杯上,然后

5、请一位同学上来把杯子倒过来看看会发生什么。学生都抢着上来,可上来的学生进行实验时又很紧张,底下的学生也紧张地看着,当这个学生成功的把杯子倒过來而水没有洒,那张纸牢牢的粘在杯口时,全班一片欢呼。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此时,我趁势让学生又进行了几个实验,并一起思考这几个实验的理论根据。近而引出今天学习的内容。又例如:在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尊重他人有礼貌》一课中,我采取课前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小詁的形式,在导入环节屮让学生演出来。有时候学生编排的小品虽然很幼稚,但学生演的认真,看的也认真,故事情节与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教室里还不时爆发出欢快的笑声。如此一來,使学生

6、感觉到上思品课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三、品德与社会要开展学生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倡导“学以致用”,以期通过相关的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学的有效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这些实践活动包插观察、体验、调查、访问、游戏等。在学生知道“是什么”、“为什么”的基础上,增加实践活动用来引导学生“怎么做”。例如:在《手拉手、情谊深》一课结束后,

7、同学一致提议进行一次捐助我们身边贫困同学的活动。于是,学生自己组织,到各个班去调查贫困学生情况并统计人数,把捐赠的学具整理好,并进行登记。最后将学具分发到各班。这次活动后,老师和家长们都感到学生们好像一下子长大了许多。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

8、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再例如,学习《生活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