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微生物培养不合格标本的分析与对策

临床微生物培养不合格标本的分析与对策

ID:44016178

大小:33.05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18

临床微生物培养不合格标本的分析与对策_第1页
临床微生物培养不合格标本的分析与对策_第2页
临床微生物培养不合格标本的分析与对策_第3页
临床微生物培养不合格标本的分析与对策_第4页
资源描述:

《临床微生物培养不合格标本的分析与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临床微生物培养不合格标本的分析与对策摘要:目的:探究临床微生物培养不合格标本的原因及应对措施。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间住院部及门诊收治的患者的血、尿、便、痰、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及各种分泌物的微生物培养资料,观察分析微生物培养不合格标本的原因及分布结构,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期间共收到9072份微生物培养标本,其中不合格标本913例,不合格率为10.1%O不合格标本的分布情况:不合格率占首位的痰标本,所占比例为56.8%;其次是尿标本,所占比例是14.9%;第三位为便标本,占13%;第四位为血标本,占8.0%;然后是分泌物标本,占3.9%;其他标本占3.3%o不合格

2、的原因为:标本的采集方法不规范,采样时无菌观念差,标本存放时间过长等情况。结论:在临床微生物培养的过程中,应强化微生物的质检控制,重视相关专业知识培训,确保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的准确性,推进各合作人员的合作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关键词:微生物培养;不合格标本;原因;对策【屮图分类号】R36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129-01临床微生物培养是医学检验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诊断疾病及指导临床治疗方面的意义重大[1]。临床微生物培养可按时间划分为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几个阶段,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影响因素最多,而且其涉及的科室部门接触人员广泛,

3、往往较难控制,为此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首要任务即为严格控制微生物检验分析前的质量问题[2]。本院对2013年1月〜2013年12月间住院部及门诊收治的患者的血、尿、便、痰、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及各种分泌物的微生物培养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究临床微生物培养不合格标本的原因及应对措施,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间住院部及门诊收治的患者的血、尿、便、痰、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及各种分泌物的微生物培养资料,共收到9072份微生物培养标本。1.2方法:対每天的血、尿、便、痰、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及各种分泌物的微生物培养资料进行统计,进一步统计出微牛物合格标本每年

4、的不合格标本数量及分布情况,回顾性分析不合格标木出现的原因及分布的情况。1.3统计方法:对不合格标本的分布情况的统计用构成比来表示。2结果2.1临床微生物培养的不合格率:研究期间共收到9072份微生物培养标本,其屮不合格标本913例,不合格率为10.1%02.2临床微生物培养的不合格标本的分布情况:不合格标本的分布情况:不合格率占首位的痰标本,所占比例为56.8%;其次是尿标本,所占比例是14.9%;第三位为便标木,占13%;第四位为血标本,占8.0%;然后是分泌物标本,占3.9%;其他标本占3.3%,详见表1。表1不合格标本的分布情况3讨论标木不合格的原因包括:(1)对患者留取标木是给予的监

5、督教育管理欠缺,患者不能正确留取标本;(2)医务工作者本身经验不足,专业知识掌握不牢靠,无法正确指导患者留取标本或在采集标本时不能掌握准确关键的操作步骤;(3)医务工作者宣教力度不够,未能引起患者及家属对正确留取标本的重视;(4)虽然医务人员工作已到位,但限于患者或家属自身文化程度及合作能力,无法配合正确采取标木[3]。按照不合格标本分布情况逐一分析其原因如下:(1)痰培养标本在留取过程中极易被口咽部的细菌污染,致使培养的真实性发生改变。所以在痰培养标本在留取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口咽部细菌的污染以确保痰培养获得真实结果。(2)尿液细菌培养标本在留取过程屮易收到会阴部朵菌的污染,由于其对丁泌尿系统感

6、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意义重人,为此应重视尿标本留取中污染的问题,避免污染杂菌的尿培养结果对临床产生误导,延误患者病情。(3)大便细菌培养标本在留取过程中,也应注意留取方式。(4)血液及其他穿刺液体,采集是要注意操作技巧,及操作过程中所涉及的器械的无菌性。(5)冇些分泌物在留标本时也容易受到污染,临床上应避免该种情况的发生[4]。针对以上问题,临床医护人员应从一下几方面应对:(1)建立分析前质量体系,标本送检前先对其质量进行评估,制定验收标准及拒收原则。(2)强化対医护人员的培训,要求其按质量要求进行操作,避免质量偏差的出现。(3)优化工作流程,确保培养标本及时送检,避免病原微生物的死亡造成结果

7、的准确性降低。(4)加强各科室人员的合作与沟通,及时正确沟通降低微生物检验的不合格标本,减少标本的分析误差[1]。参考文献[1]杨秀云.微生物培养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对策[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15:1933.[2]尹秀云,陈建魁,曾利军,于农,宋世平,左向华,金欣,王淼.临床微生物培养不合格标本的特点及解决对策[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20:2499-2501・[3]韩淑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