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防治研究综述【文献综述】

赤潮防治研究综述【文献综述】

ID:441325

大小:53.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7-08-02

赤潮防治研究综述【文献综述】_第1页
赤潮防治研究综述【文献综述】_第2页
赤潮防治研究综述【文献综述】_第3页
赤潮防治研究综述【文献综述】_第4页
赤潮防治研究综述【文献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赤潮防治研究综述【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毕业设计文献综述海洋科学赤潮防治研究综述[摘要]赤潮已经成为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海洋灾害之一,严重地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影响了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近年来,中国沿海赤潮发生呈明显上升趋势,爆发频率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新赤潮藻种不断出现。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赤潮进行研究,以从根本上消除或减少赤潮所造成的损失。本文简要介绍赤潮现象,赤潮的形成机理;并对国内外赤潮研究动态和防治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综述,为赤潮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保障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赤潮;海藻;海洋生态8引言赤潮又

2、称红海潮[1],是由局部海域(特别是内湾、浅海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使海水中一种或几种浮游植物(主要是藻类)暴发性异常增殖、高度聚集以致引起海水变色的一种异常生态现象。一般称藻类大量繁殖的现象为藻华(AlgalBloom)[2],因此科学界称赤潮为有害藻华(HarmfulAlgalBlooms),或简称为HAB[3],为符合习惯,也有建议称为有害赤潮(HarmfulRedTide)[4]。近年来,中国同世界其他沿海国家一样,一直遭受赤潮灾害的困扰,海洋环境受到破坏,经济损失也不断增加,赤潮已经成为中国沿海地区主要海洋生态灾害之一。仅2004年5月中

3、国海域就发现赤潮34起,累计面积近2万平方千米。其中包括5月份发生在东海浙江沿海海域的原甲藻赤潮,面积达1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罕见的。2004年6月11—18日在渤海湾和黄河口海域发生了棕囊藻和米氏凯伦藻赤潮,总面积超过5000平方千米;在南海大亚湾海域,6月14—17日也发生了面积超过100平方千米的红海树毛藻赤潮。赤潮几乎在整个中国沿海海域发生过,对沿海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以1998年春季发生在珠江口海域的一次大面积赤潮为例,其所影响到的海区养殖鱼类几乎全部死亡,造成香港、深圳、珠海三地养殖鱼业损失超过4亿元。正因为

4、赤潮有如此大的危害,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重视,众多科学家对赤潮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提出赤潮防治的方法。本文回顾国内外赤潮研究动态和赤潮防治研究,并分析目前我们已认识到但尚未解决的问题,展望赤潮防治研究进入新的台阶。81赤潮1.1赤潮现象赤潮其实是一个历史沿用名[5],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实际上是这类生态现象的统称。根据赤潮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水体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有红颜色或砖红颜色、绿色、黄色、棕色等。某些赤潮生物(如膝沟藻、裸甲藻、梨甲藻等)引起的赤潮有时并不引起海水呈现任何特别的颜色。赤潮一般可分为有毒赤潮与无毒赤潮两类。有毒赤潮是指赤潮

5、生物体内含有某种毒素或以能分泌出毒素的生物为主形成的赤潮。有毒赤潮一旦形成,会对赤潮区的生态系统、海洋渔业、海洋环境以及人体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毒害。无毒赤潮是指赤潮生物体内不含毒素,也不分泌毒素的生物为主形成的赤潮。无毒赤潮对海洋生态、海洋环境、海洋渔业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但基本不产生毒害作用。1.2赤潮的形成机理赤潮的形成是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6],而且赤潮生物种类繁多,不同海域发生赤潮的主要影响因子又不尽相同,造成赤潮机理的复杂性。赤潮的发生要有一定的条件:(1)营养盐的含量[9~14]国内外赤潮研究的基本研究内容[8]

6、均为营养盐的变化对赤潮生物生长的影响规律。RosalbaAlonsoRodriguez[15]认为营养盐的比值能显著影响浮游植物群落,尤其是存在种间选择的时候。根据河北省黄骅市沿海1989~1992年赤潮监测分析结果表明,营养盐的富集会导致赤潮藻类的快速增殖,微量元素Fe和Mn的过量又是赤潮形成的诱发因子[7];韦蔓新等[16]提出衡量氮磷两元素对水体富营养化重要性指标是N/P值,一般近岸水体中其正常比为15∶1,但当海域中的营养盐体系发生变动,对藻类的生长繁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引起浮游植物的生长受到某一相对低含量元素的限制。因此

7、营养盐含量过高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与赤潮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2)气象条件[17~20]降水、气温、光照、风向及风力等气象条件与赤潮的形成、发展和消失密切相关。对渤海海域的研究发现几次赤潮的天气条件有其共性[21,22]:赤潮发生前有大量的陆面降水,赤潮开始前日气温剧升,赤潮期间风速较小,气温较高,光照充足,8赤潮生物迅速繁殖形成赤潮。一旦温度下降,赤潮生物繁殖受阻,并随着一场降雨将赤潮区冲淡,赤潮就会减弱并消失。田从华等[23]提出夏季水温较高时,赤潮生物种类多,赤潮的易发率高于冬季;王旭等认为赤潮与温室效应密切相关,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全球变暖

8、,这种雨水少、气温高、光照足的天气易形成赤潮。(3)水动力条件赤潮生物是一种单细胞生物,其移动范围是有限的,而水动力条件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