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海域赤潮生物研究【文献综述】

舟山海域赤潮生物研究【文献综述】

ID:441744

大小:18.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7-08-02

上传者:U-944
舟山海域赤潮生物研究【文献综述】_第1页
舟山海域赤潮生物研究【文献综述】_第2页
舟山海域赤潮生物研究【文献综述】_第3页
资源描述:

《舟山海域赤潮生物研究【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海洋技术舟山海域赤潮生物研究海域环境条件的改变促使海洋浮游生物中某些单细胞微小生物(浮游藻类、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繁殖,并高度密集在一起,从而可能引起海水变色,并造成灾害,这种现象称赤潮。赤潮发生机理的研究,是赤潮管理和减灾的理论基础和依据,人们对其进行了许多研究,但赤潮的发生是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赤潮生物种类繁多,不同海域发生赤潮的主要影响因子又不尽相同,造成赤潮机理的复杂性,因此是研究的重点,也是研究的难点。大量含有各种含氮有机物的废污水排入海水中,促使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藻类能够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质基础,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海洋浮游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在全世界4000多种海洋浮游藻中有260多种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他们分泌的毒素有些可直接导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有些甚至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造成人类食物中毒。近十几年来,由于海洋污染加剧,我国赤潮灾害也有加重的趋势,由分散的少数海域,发展到成片海域,一些重要的养殖基地受害尤重。随着污染物排海总量的增加,中国近海有害赤潮发生的频率和规模越来越高,持续时间越来越长,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越来越大。1998年3-4月在粤港海域发生米氏裸甲藻赤潮,造成大量鱼苗及养殖鱼死亡,其中包括名贵鱼种石斑鱼等,共损失达3.5亿元人民币。1998年9月18日-10月15日在渤海发生面积达5000k㎡的赤潮,持续时间达1个月,造成5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减少赤潮灾害所造成经济损失,迫切需要发展有害赤潮预测方法。1发生赤潮的条件1.1海水富营养化 国内外的赤潮研究均把营养盐的变化对赤潮生物生长影响规律作为基本研究内容。RosaL-baAlonso-Rodriguez认为营养盐的比值能显著影响浮游植物群落,尤其是存在种间选择的时候。河北省黄骅市沿海1989~1992年赤潮监测分析结果表明,营养盐的富集会导致赤潮藻类的快速增殖,微量元素Fe和Mn的过量又是赤潮形成的诱发银子;另有研究发现,每年5月到8月为长江丰水期,径流携带氮、磷等营养盐及铁、锰等微量元素入海量也比较大,这可能是造成长江口外赤潮多发的原因之一。1.2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海水的温度是赤潮发生的重要环境因子,20-30℃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科学家发现一周内水温突然升高大于2℃是赤潮发生的先兆。海水的化学因子如盐度变化也是促使生物因子——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的原因之一。据监测资料表明,在赤潮发生时,水域多为干旱少雨,天气闷热,水温偏高,风力较弱,或者潮流缓慢等水域环境。全球气候的变化也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1.3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赤潮生物是一种单细胞生物,其移动范围是有限的,赤潮生物的分布、聚集和分散直接受到水动力条件的影响。MasatoYamada研究日本海域发现,潮流的聚集作用比藻类自身的生长对赤潮的贡献更大。沿岸上升流在赤潮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它可以将底层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为赤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同时也将孢囊逮到水表层,促进萌发。因此赤潮多发生在沿岸密封性、半密封性或具有强上升流的水域。2赤潮的发生过程起始阶段海域内具有一定数量的赤潮生物种。并且,此时的水环境各种物理、化学条件基本适宜于某种赤潮生物生长、繁殖的需要。发展阶段亦称为赤潮的形成阶段。当海域内的某种赤潮生物种群有了一定个体数量时,且温度、盐度、光照、营养等外环境达到该赤潮生物生长、增殖的最适范围,赤潮生物即可进入指数增殖期,就有可能较快地发展成赤潮。维持阶段如果这阶段海区风平浪静,且营养盐等又能及时得到必要的补充,赤潮就可能持续较长时间;反之,若遇台风、阴雨,水体稳定性差或因营养盐被消耗殆尽,又未能得到及时补充,那么,赤潮现象就可能很快消失。 消亡阶段指赤潮现象消失的过程。引起消失的原因可有刮风、下雨、温度已超过该赤潮生物的适宜范围、潮流增强、赤潮被扩散或营养盐消耗殆尽等等。赤潮消失过程经常是赤潮对渔业危害的最严重阶段。目前,赤潮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美国、日本、中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挪威、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赤潮发生都很频繁。日本是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十几年来,由于海洋污染日益加剧,我国赤潮灾害也有加重的趋势,由分散的少数海域,发展到成片海域,一些重要的养殖基地受害尤重。    2000年我国海域共记录到赤潮28起,比1999年增加了13起,累计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其中,东海发现11起,累计面积达7800多平方公里;渤海发现7起,累计面积近2000平方公里,黄海发现4起,累计面积800多平方公里;南海发现6起,但累计面积不到50平方公里。    2003年全海域共发现赤潮119次,累计面积约14550平方公里。其中,在赤潮监控区内发现赤潮36次,累计面积近1500平方公里。2007年4月舟山发现赤潮,面积约150平方公里。参考文献:[1]《赤潮》,百度百科。[2]张建辉,夏新,刘雪芹,王明翠,2002,赤潮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中国环境监测》第18卷第二期,2002年4月。[3]《海洋赤潮研究进展》,2008,百度文库。[4]中国海洋学会赤潮研究与防治专业委员会,中国赤潮研究与防治,海洋出版社,2008.[5] 中国海洋学会赤潮研究与防治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学会赤潮研究与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海洋出版社,200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