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第七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ID:44243576

大小:67.4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20

第七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_第1页
第七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_第2页
第七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_第3页
第七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_第4页
第七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七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七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及其原因。2.了解他艰难曲折的经历。【教学重点】品味文中精彩的语言,感受沈从文清新的文字。【教学难点】理解他取材的用心与文字的质朴。【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比较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读过沈从文作品的读者,对他笔下原始、神奇而又富于生命活力的湘西世界,大概都会留下很深的印象。这位穿着草鞋从边地走来,没有上过多少学,却最终成为教授和大作家的“乡下人”,自身就极富传奇色彩。二、走进作者、作品给人间留下美丽的沈从文沈从文先生所处

2、的历史时代,正是中国封建专制统治空前黑暗的时候。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先生从那个尚充满质朴、充满人性、富有诗意甚至带有原始情调的湘西走向了大都市,这时呈现在他面前的却是另一个世界。他目击上流社会的堕落、下层社会的不幸、道德的沦丧、民族的衰退,深感忧愤和悲痛。面对逝者如斯的现实,他只能以一个艺术家的眼光、头脑去观察,去思考。他怀念、留恋那虽然闭塞、保守、落后却秀丽、安宁、纯朴的一隅之地,更想以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来作朴素的叙述,以便使人们认识到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使中华民

3、族兴奋起来,年轻起来,好在二十世纪舞台上与别个民族争生存权利。于是他把目光投向养育他的那片土地,以几乎全副笔力去赞颂那美好的自然、雄强的生命力和纯洁朴实的人性,努力寻觅一种能燃烧起民族前进动力的美好品质,希望给民族的新生注入一些新鲜的血液。乱世文章,虽未能化作匕首投枪,摇旗呐喊,作为一个清醒的有良知的作家,沈从文先生忧思沉郁,别有寄托,单纯、固执地做着自己的努力。半个世纪的时光,几经沉浮,先生不争不言。建国后几十年间,被搁置的不只是那支沉甸甸的笔,可叹的是那一颗本自善良的心被冷落了。一朝尘埃落定,光华重现,如出土文

4、物般为世人瞩目之日,先生垂垂老矣。“美丽,总是愁人的。”沈从文先生从十五岁即开始在沅水流域随土著军队过了五年的流浪式生活,他说他的智慧得之于沅辰诸水,他学会思索、认识美全是在水边,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一条绵长千里的沅水,维系着先生的审美理想和人生寄托,流波逝水中裹挟着先生浓浓的乡愁和对民族命运的忧虑,辽远深长,绵绵无尽。走进作者沈从文(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

5、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他的作品《边城》《湘西散记》《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出版《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等学术专著,特别是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写作背

6、景由于传主生活经历的太多苦难,加上作者在回忆中不时融入淳厚的情感,引发对人生的慨叹,读来有某种沉重与辛酸。沈从文写自传,是借以从过去的经验中重新发现自我,以应对未来道路上的挫折、苦难和挑战。他把所经历的苦难当作生活的恩赐,看作生命流动过程的必然。正如文中所说:“好坏我总有一天得死去,多见几个新鲜日头,多过几个新鲜的桥,在一些危险中使尽最后一点儿气力,咽下最后一口气,比较在这儿病死或无意中为流弹打死,似乎应当有意思些。”沈从文一生执着的眼光,不可割弃的情结,自明于心的责任,都在这一部自传中有所表现。对于强者来说,生活

7、中的风霜雨雪也和阳光雨露一样,都从不同侧面或者以不同的方式滋润着我们的生命,困苦和艰辛可以转化为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锻造人坚韧的性格,激励人追寻生活的意义。三、合作探究1、文本助读整体感知本文记述了作者私塾求学、新式小学读书、军队中讨生活以及决定去北京求学的种种情形,向读者展示了当时的美景、风俗、人情,写出了作者生活中的种种困惑和艰辛;展示了作者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写出了作者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热爱。2、文脉梳理3、小组合作1.作者在逃学过程中充分展示了儿童的“野性”,这些被作者称为是在读“大书”。这种“野

8、性”值得肯定吗?你如何看?答案 孩童的天性是游戏,儿童身上的“野性”正是其天性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了适当的“野性”,也就没有对生命的敏感、好奇,也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创造力。从作者的描述看,作者的观察敏锐,记忆超强,对现实世界十分倾心,对大自然的声音、气味,社会上的人与事怀有浓厚的兴趣。他把大自然与社会生活称作一本“大书”,他从这本“大书”中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