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内、外力作用

三、内、外力作用

ID:44288545

大小:5.29 MB

页数:54页

时间:2019-10-20

三、内、外力作用_第1页
三、内、外力作用_第2页
三、内、外力作用_第3页
三、内、外力作用_第4页
三、内、外力作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三、内、外力作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故事吗?沧海桑田?海洋陆地陆地海洋例子?结论:地表形态处于永恒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力量的来源?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影响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高低起伏不平趋于平坦来自然外部能量,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三分钟思考: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来源内力外力内力作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变质作用地质构造:地壳运动的足迹,最常见的有褶皱与断层强大的挤压力弯曲变形一系列连续的波状弯曲什么是褶皱?褶皱背斜向斜褶皱的基本形态背斜向斜“

2、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判断图中甲乙两处,——处是背斜,——处是向斜。我们知道了“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是,在旅途中,还是可以看到如右图的山脉,反而是“向斜成山”,这又是为什么呢?甲乙背斜向斜123(1)初期“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褶皱形成初期,由于岩层受侵蚀很小,背斜形成山岭,向斜形成谷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成过程1—3表示岩层由新到老背斜向斜123(2)褶皱构造遭受外力的侵蚀在受外力侵蚀的过程中,背斜顶部因受张力,易被侵蚀,而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力,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成过程1—3表示岩层由新到老背斜

3、向斜123(3)“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成形成后期,由于差异侵蚀,背斜部位反而低于向斜部位,形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现象。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成过程1—3表示岩层由新到老背斜构造图背斜新--老--新它们又如何进行区别呢?向斜构造图老--------新--------老褶曲形态岩层形态中心与两翼岩层新老关系形成地貌背斜向斜岩层向上拱起岩层向下弯曲中间老,两翼新中间新,两翼老初期山岭,经长期侵蚀变山谷初期谷地,后期因不易被侵蚀而成山岭做个小结吧阿尔卑斯山断层地质构造规律的应用1、利用向斜找水有利于地下水的补给,水向中间汇集

4、2、利用背斜找油3、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背斜易被侵蚀,煤、铁往往在向斜的地下部分4、利用断层找水:地下水出露5、建筑、工程隧道选址避开断层,隧道避开向斜:地下水汇集处背斜——储油构造向斜——储水构造泉厦高速公路泉厦高速公路、福厦铁路泉州段在修建过程中,会碰到如左下图所示的地质构造,请你思考下,应该在图中甲处还是乙处修建隧道?福厦高铁练习:A处地质构造是,地形是;成因是:B处地质构造是,地形是;成因是:A和B处,可能找到石油的是,可能找到地下水的是.东非大裂谷属于地质构造.练习:向斜受挤压力,岩石较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

5、山岭背斜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反而成山谷一、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一)风化作用(二)侵蚀作用(三)搬运作用(四)堆积作用(五)固结成岩作用地面上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是相互联系的同一过程。风化—风化产物裸露的岩石搬运堆积侵蚀—侵蚀产物固结成岩五种外力互为条件、密切联系,共同塑造着地表⑴流水作用(湿润地区明显)侵蚀→沟谷、河谷、峡谷溶蚀→喀斯特地形(湿润、石灰岩地区)地表:峰丛、石林、溶蚀洼地地下:溶洞搬运→河流中游沉积→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雅鲁藏布 大峡谷三角洲沟谷V形谷溶洞2千峰惹絮⑵风力作用(干旱半干旱地区

6、显著)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戈壁、裸岩荒漠、风蚀城堡、风蚀蘑菇搬运→扬尘、沙尘暴沉积→沙漠化、沙丘、黄土高原风蚀蘑菇的形成原因:a.接近地表部分的气流中含沙量较多,磨蚀强烈b.岩性的差异,下部岩性较软,上部岩性较硬.黄土高原de黄土层风蚀地貌沙丘外力侵蚀地形沉积地形主要分布地区风力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沙丘、沙漠、黄土沉积干旱、半干旱地区流水黄土沟壑河床加宽加深喀斯特地形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石钟乳、石笋、石柱湿润、半湿润地区总结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板块构造学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碰撞)生长边界(张

7、裂)陆陆碰撞陆洋碰撞海沟、岛弧海岸山脉褶皱山脉裂谷、海洋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世界上有哪两大火山地震带?用板块构造理论来解释其成因。海岭海沟海岸山脉板块运动产生的地貌:岛弧1、海岭是新的大洋地壳诞生处: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出,到达顶部冷却凝结,形成新的大洋地壳。2、海底不断更新和扩张:以后继续上升的岩浆,又把早先形成的大洋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推向两边。3、海沟是大洋地壳消亡处:当扩张的大洋地壳遇到大陆地壳时,因密度大,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幔中软流层,逐渐熔化消亡。板块构造

8、学说的基本观点:1、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2、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3、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彼此碰撞或张裂,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板块的两种边界:褶皱山脉、海岸山脉、岛弧链、海沟、碰撞消亡边界裂谷、海洋、转换断层、海岭张裂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