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艺术批评思想及其哲学根源

苏轼的艺术批评思想及其哲学根源

ID:44327425

大小:33.51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0-20

苏轼的艺术批评思想及其哲学根源_第1页
苏轼的艺术批评思想及其哲学根源_第2页
苏轼的艺术批评思想及其哲学根源_第3页
苏轼的艺术批评思想及其哲学根源_第4页
苏轼的艺术批评思想及其哲学根源_第5页
资源描述:

《苏轼的艺术批评思想及其哲学根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苏轼的艺术批评思想及其哲学根源作者:天天论文网日期:2016-2-89:52:15点击:1[摘要]苏轼游弋于诗文翰墨,其中的批评思想丰赡渊深,他提出“无适而不可”的艺术融通思想;主张“形不可失,理更当知”的形神观;倡言“自然清新,简远疏淡”的审美旨趣;强调“法而无法,萧散自适”的艺术创作,此种批评思想都根源于其博通圆融之哲思。[关键词]苏轼;诗文;艺术批评;儒释道苏轼集儒释道于一身,融诗书画为一体。苏轼的艺术批评思想承继前人,又博广独到,在整个中国艺术批评史上是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环。其艺术批评思想散见于他

2、的诗、文、铭、记和书画题跋之中,涉及到的艺术门类主要包括书画、音乐戏剧、园林等。他的艺术批评思想建基于其哲学根基,参悟于其人生阅历,对于苏轼而言,艺即道,艺即人生。一、艺之融通无碍,无适而不可艺之融通的批评思想早在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开篇《叙画之源流》中就有体现,其中张彦远将书画之源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河图洛书”,并认为河图洛书是古先圣王禀受天命之得,其流传更是天之祥瑞所至,这样书画自然是同出于天并传达天地圣人之意的不可或缺的形式。经过唐五代的发展,到北宋时期,苏轼不仅主张“书画同体”,力倡诗文、书画、琴

3、艺等融通,而且认为艺之“写意”是要抒发作者之意,强调作者之意与天地之意自然地契合,而不再是天意之规范,也不再完全附庸于社会,这种文人精神的高扬逐渐内化为中国艺术精神的特质。苏轼在诸多的艺术批评中明确提出艺之融通的思想,最为熟知的“诗画本一律”的观点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中明确提出,并依此评画。如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评论王维的画: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1]( P.2209) 在《王维吴道子画》中评价二者的作品言道: “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今观此壁画,亦若其

4、诗清且敦。祗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2]( P.109-110) 苏轼赞赏王维的诗画境界和创作特征,这不仅有助于王维在画史地位的确立,而且将“诗画一体”的理论内化为文人画的精神品质。“诗画一体”观不仅着眼于艺术欣赏,且深入到艺术创作,如在《次韵吴传正枯木歌》中,苏轼抓取到诗画创作的共同性,一是“生成变坏一弹指,乃知造物初无物”,强调艺术创作如同天地宇

5、宙万物的创生,即如“天地造化”一般,自然而独创、块然而生;二是艺术构思都具有“迁想妙得”之特质,“古来画师非俗士,妙想实与诗同出”,并以“画中有诗”再三强调画师与俗士创作的区别;其三,此《枯木歌》中对诗画创作共同性的强调进一步把绘画提升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苏轼“艺之融通”的思想并没有局限在诗画方面,在《跋君谟飞白》中讲道:物一理也,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分科而医,医之衰也,占色而画,画之陋也。和、缓之医,__不别老少,曹、吴之画,不择人物。谓彼长于是则可也,曰能是不能是则不可。世之画篆不兼隶,行不及草,殆未

6、能通其意者也。如君谟真、行、草、隶,无不如意,其遗力余意,变为飞白,可爱而不可学,非通其意,能如是乎?[3]( P.2181)这里的“物一理也”落实到艺术层面就是“艺一理也”,只要能“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绘画不受颜色的限制,不受外在物象的拘辖,书法不受各种书体的局限,也就是说书画艺术从本然上就是融通的。苏轼以医之不能分科为例,形象地说明艺术亦如生命,具有生命的整体性、融通性,不可分而治之。苏轼艺之融通的思想是建基在他的哲学思想和人生的深刻体悟之上的。众所周知,苏轼是一位思想博通者,各种思想的吸纳使其

7、圆融通达,其中《周易》对苏轼的影响很大。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寂寞闲愁”中开始注解《周易》,一直到生命垂危时仍念念在兹。苏轼认为宇宙就是一个抽象的“一”的存在,《易经》之“易”即是“简易”,是天地万物的简之又简的极致,即是“一”,即是“致”:“致,极也。极则一矣,其不一者,盖未极也。四海之水,同一平也;胡、越之绳墨,同一直也。故致一而百虑皆得也,夫何思何虑!”[4]( P.376-377) ,又曰:“《易》曰: ‘天下之动,正夫一者也。’夫动者,不安者也。夫惟不安,故求安者而托焉。惟一者为能安。天地惟能一,故

8、万物资生焉。日月惟能一,故天下资明焉。天一于覆,地一于载,日月一于照,圣人一于仁。非有二事也。昼夜之代谢,寒暑之往来,风雨之作止,未尝一日不变也。变而不失其常,晦而不失其明,杀而不害其生,岂非所谓一者常存而不变故耶?圣人亦然。以一为内,以变为外。”[5]( P.270) 正是因为宇宙天地有“一”为其本,所以万物是平等圆通的,天地惟能一,故万物滋生,天下资明,世界以安。这里的“一”也同于他常用的“道”或“理”,虽着眼层面不同,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