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的教育意蕴及其实现

安全感的教育意蕴及其实现

ID:44352008

大小:49.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10-21

安全感的教育意蕴及其实现_第1页
安全感的教育意蕴及其实现_第2页
安全感的教育意蕴及其实现_第3页
安全感的教育意蕴及其实现_第4页
安全感的教育意蕴及其实现_第5页
资源描述:

《安全感的教育意蕴及其实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安全感的教育意蕴及其实现刘铁芳【论文摘要】安全感是个体在世的基础性状态,也是关涉个体成长的基础性素质。充分的安全感实现在人与人的爱的联系中。亲子之爱对个体早期安全感的满足有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意义,父母亲的爱与陪伴是个体获得安全感的基木素质。安全感作为当下教育活动的起点与基础,盲接地促成个休在教育情境中的投入,友爱与正义的结合构成学校教育Z个体安全感促进的基础素质。伴随个体发展,安全感的获得逐渐地变成一种主动的生命成长,个体对安全感的获得与满足逐步转向一种努力寻求自我突破、以期更高境界的生命实践。安全感的实现最

2、终走向人的口我教化。【论文关键词】安全感;亲子之爱;学校教育;自我成长一、安全感作为个体发展的基础与口标:安全感的内涵与意义婴儿从母亲子宫中降生于世,首先遭遇的就是安全感的匮乏,寻求安全感成为初生个体除了吸吮母乳之外最重要的木能。〃假如幼儿突然受到干扰,或者跌倒,或者受到高芦喧闹、闪电或者其他界常的感官刺激的惊吓,或者受到粗鲁的对待,或者在母亲怀屮失去支持,或者感到供氧不足,等等,他们会全力以赴地做出反应,仿佛遭遇了危险。〃⑴各种惊吓、干扰带来的不安全感直接导致个体本能上的自我保护与由此而來的个体身心的紧张与

3、抑制。由此而來,寻求庇护以获得安全感,就成了婴幼儿成长的基本内涵。事物的开端总是包含着事物发展最重要而基础性的素质,安全感如同基木牛理需求一样构成个体人牛的基础性素质。人活在世界之屮,首先是寻求自我保存,安全感成为个体在世的基础性状态。个体从寻求安全感出发,逐步建立与世界的爱与理智的联系,开启个体精神世界。如果说吸吮是人的物质生活起点,安全感可谓人之精神生活起点。换言之,个体精神发展从安全感的寻求与满足开始。如果说个体降生于世的安全感诉求方式是木能性的、被动的,那么,伴随个体意识发生,个体也开始主动地寻求自我

4、存在安全感,其初始的路径就是寻求依赖。。随着孩子的成长,完备的知识,对周围环境的熟悉以及运动神经的发展,使这些危险变得越來越不可怕,并口越來越容易控制。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冃的就是通过知识來使危险的事物化险为夷。〃[2]伴随个体教育程度的提升与知识的壇长,个体自立能力提升,部分危险的事物化险为夷,但与此同时,个体也将意识到其他原来意识不到的社会性的危险事物。这意味着,寻求安全感乃是个体存在的基础性状态,或者说安全感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安全感的满足始终是个体发展过程屮的基础性状态。〃我们社会屮

5、的普通儿童以及成年人一般更喜欢一个安全、可以预料、有组织、有秩序、有法律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他可以依赖的。在这个世界中,出人意料、无法应付、混乱不堪的事情或者其他有危险的事情是不会发生的;而H在这个世界里,无论遇到了什么情况都会有强大的父母或者保护人使他免遭受难。〃[3]个体安全感发展大致经丿力从基于本能防御的自我保护、寻求依赖屮获得自我安全感,到逐步提升白我力量以达到白立中的白我安全感获得,再到个体在道德与文化陶冶中逐步融人他人与世界,出此而获得更高层次的安全感。如果说早期的安全感乃是木能性的、身体性的,比如

6、,突然的惊扰、闪电等带来的孩子安全感的需要,这种需要直接地表现为个人身体的紧张;那么,成长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并获致的安全感则更多的是社会性的、心理性的,比如,免于恐吓、歧视、威胁、孤独等需耍。到个体成熟阶段,则会不时地遭遇精神性层面的安全感问题,涉及生命与无限、生老病死、偶然性、命运等问题。与此同吋,基于本能的安全感诉求同样存在,只不过伴随个人自主能力的逐步提升,这种安全感在日常生活中渐渐隐匿而不甚明显,但依然会在必要的时候显现出来。成年个体完整的安全感一般表现在三个基本层而:首先是个体而对物理世界所表现出来的

7、安定、自如的身体姿态;其次是个体面对社会世界所表现出來的从容、有序的心理状态;在更高层面,安全感还体现为个体面对精神世界吋表面出来的宁静、和谐的人格精神样态。安全感乃是置身一定情景中的个体对自身安全、稳定状态的感受与判断,是个体置身一定情境屮对自我存在的安全、稳定、信赖,免于恐吓、危险、混乱的感知与期待。安全感乃是一个人融人周遭环境Z中、走向他人与社会的基本态度,它所涉及的不仅仅是个体周遭是否安全的客观需要,更是一种事关个体置身世界之屮的基础性的身心状态。个体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走向他人他物的过程,安全感的获

8、得意味着个体免于身心的紧张,由此而呈现为个体向着周遭人与事物的开放性。貝有安全感的个体由于能更充分地保持门我向着周遭人和事物的开放性,因而理解和接纳他人,发现他人的长处,也更容易与人相处,曲此而形成自信、乐观、宽容、热情、友善、关爱他人与社会、乐于合作的情感态度;而长期缺乏安全感的人,难免自我身心时刻为安全的问题所占住,使得身心处于紧张状态,难以向周遭人与事物充分地开放,不足以从内心去接纳他人,对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