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宋诗的理趣美

浅谈宋诗的理趣美

ID:44390870

大小:24.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21

浅谈宋诗的理趣美_第1页
浅谈宋诗的理趣美_第2页
浅谈宋诗的理趣美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宋诗的理趣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宋诗的理趣美著名学者钱钟巧在《谈艺录?诗分唐宋》中称:“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诚如此言,宋诗喜欢议论,喜欢在诗中谈论哲理。但许多宋诗在阐发道理时并非只是空洞枯燥、淡而无味的说教,而往往是寓之于形、伴之以趣,融形、理、趣于一•体,从而使宋诗呈现出独特的理趣美。理趣,顾名思义,是要说理而有趣。这个说法是宋人先提出来的。包恢在《答曾子华论诗》一文中说:“古人于诗不苟作,不多作。而或一诗之出,必极天下Z至精,状理则理趣浑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状物则物态宛然。”包恢认为凡“状理”好的诗,必能做到“理趣浑然”。这方血的代表作品当推苏轼的七绝《题西林壁》: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

2、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亦此山中。这首七绝从横侧、远近、高低的不同视角去描绘庐山峰峦重叠、变化多姿的景色。作者用庐山面廿随人的现象,启发人们观察事物要“出乎其外”,保持一定的距离。只有这样,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乃至发现出美來。否则,就会被事物的一个局部、一个细节所阻碍,无法客观、整体的把握事物特点。诗人在自己游山的感受的同时,也自然而然的揭示了“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这一古老哲理。“状难写Z景如在眼前,含不尽Z意如在言外”,语言浅近,哲理深刻,含有禅言偈语的机锋,至今仍被人引用不疲。如果说“形”是一旨诗的躯体,那么“理”便是这首诗的灵魂,“趣”便是这首诗的性格。读这类诗歌犹如和一

3、位幽默风趣的智慧老人在谈话,既能让你得到谆谆教诲,又让你感到和蔼可亲。又如苏轼的另一首七绝《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视雷雨,每大雷电,但闻云中如婴儿声,殊不闻雷震也》:己外浮名更外身,区区雷电若为神。山头只作婆儿看,无限人间失箸人。唐道人是天目山中的一个道士,这首诗是作者与他交谈后有感而作。离放电的云层越远,听到的雷声就越低:身处雷电之下,雷电似有无穷威力,令英雄豪杰也惊怖失箸(用刘备典故)。作者山此归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雷霆之威”对于把浮名乃至生命置之度外的人是不起丝毫作川的。雷电是常见的自然现象,众人熟视无睹,而诗人却独具慧眼,从人所共知的口然现象中开掘出令人耳廿一新的哲理来,既给人

4、以深刻的启辿,乂别有趣味。宋诗的理趣往往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去表现特定的某个生活真理,如北宋王令的《纸莺》:谁作轻莺壮远观,似嫌飞鸟未多端。才乘一线凭风去,便有愚儿仰血看。未必碧•宵因可道,偶能终日遂为女。扶摇不起沧溟远,笑杀技鹏似尔难。这首七律借物喻人,通过咏风筝,讽刺“凭风”而起的得势小人和“仰血”而观的“愚儿”,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诗中描写飞筝迎风飞舞,巧伪多端赛过鸟儿,又一针见血的指出它并不能真正飞入“碧宵”,能终Id不载下地便算万幸。整首诗咏物抒怀,出语辛辣,颇富理趣。宋代的一些道学家写的诗,也注意到了诗中的“理”是应当有“趣”的。如南宋的朱熹有时就会放下严肃、古板的道学家曲

5、孔,写出牛动活泼、意味深远的诗作来。如下血这首《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冇源头活水来。小小水塘因得有源活水的潺潺贯注方能清澈透亮,映照万物,从而借呆喻理,阐述自己读书的感受:只有多读书,常读书,才能不断获得新知识。整首诗笔调活泼,意蕴深远,历來被奉为治学格言。理趣,使宋诗星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它体现了宋代文人对牛活、对社会的新颖看法与独到见解,也是宋代文人达观、幽默个性的的反映。前面提到的《题西林舉》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当吋苏轼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副使,途中游庐山,游后于西林寺题壁留诗。由此可见,写这首诗时正值苏轼人牛失意、仕途受阻Z际,作者心中有苦

6、闷可想而知。但当他饱览了庐山的万千气象后,心有所悟:人世间的名利得失不过是过眼云烟,官海沉浮也是人间的常态,又何必为Z苦恼呢?'‘宠辱不惊,漫随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闲看庭前花开花落”。于是水到渠成,信手拈来,一首《题西林壁》做便千古流传下来。品读这类诗歌,无论对我们做人,述是作文,都不无启辿。再来看看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是苏轼在庐山西林寺醸上的题诗。苏轼以大气包举的手笔,概括地抒写了游览庐山的总卬彖:从止血看庐山,它是一道横亘绵长的山梁;从侧血看,它又成为一座耸立峭拔的山峰。当你再变化距离、选择不同的高度去看它时,

7、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是各式各样互不相同的形象。从而诗人在后两句不胜感慨:我们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形象,就因为身在此山之屮,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宇宙间的事事物物,乂何尝不是立足点不同,观察结果各异呢?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i枝红杏出墙來。满地的青苔,幽深清静的花园。因怕人踩踏而闭门谢客。诗人木来兴冲冲前来游园,不料被拒Z门外,这自然十分扫兴。然而止当诗人伫立柴门Z外,满心失望Z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