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闻的包场与接力

浅谈新闻的包场与接力

ID:44392687

大小:2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21

浅谈新闻的包场与接力_第1页
浅谈新闻的包场与接力_第2页
浅谈新闻的包场与接力_第3页
浅谈新闻的包场与接力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新闻的包场与接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新闻的包场与接力独家新闻曾经是传统媒体竟相追逐以便与其他媒体进行区隔的巫要新闻产品,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演进,特别是当前一些社会化媒体的迅速发展,独家新闻这一概念的含金量止在呈现出一种下降的趋势。在传统新闻观念中,独家新闻往往指的是由一家新闻机构发布的、具有相当新闻价值的报道,它实际是建立在媒体对新闻来源的垄断性挖掘上。受人力、物力等方面的限制,新闻媒体享冇新闻信息发布的专冇权,也就是说,新闻媒体“先天”享冇发布独家新闻的能力。相对于其他组织和个人,媒体可以轻易地实现对新闻的“包场”。新闻的“包场”指的是一家媒

2、体把一起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背景预测、影响反映全部做足,不射任何继续报道的空片,做到其他媒体无法再跟进。“包场”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新闻媒体相对于其他组织和个人的包场;另一个层次则是在激烈的新闻竞争屮,一家媒体通过自少的策划能力、传播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调动,完成对一起新闻事件报道的“包场”。事实上,我们现在常说的新闻的“包场”指的就是第二个层次。如果追溯独家新闻概念的起源,我们会发现,它是和新闻媒体的数量有密切关系的,只有在众多新闻媒体的竞争中,独家新闻才有意义。在此情形下,有些媒体为了口现对其他媒体的竞争优势

3、,会更加垂视对新闻的“包场”。新闻“包场”最核心的要素就是一家媒体独家占有新闻线索,然厉可以从容不迫地完成新闻的采访、写作和编辑工作,不给其他媒体留下跟进报道的空间,我们可以称Z为一种绝对的独家新闻。但是当新闻业进入到互联网时代时,当卞独家新闻的概念已经更多地具有了相对性,新闻的“包场”也随之越来越难以实现,转而呈现出i种相互“接力”的状态,即对一起事件的报道出现了此起彼伏、前后相继的报道样式。2009年底,国内媒体对上海钓鱼执法新闻的报道就鲜明地体现出“接力”式的特点。首先,青年作家韩寒在博客上贴出--篇题为《这一处

4、是造谣》的博文,使得上海口领张军遭遇钩子事件进入大众意义上的传播视野。其次,在一些诸如车友聚集的网络论坛上,针对这一事件的讨论极度热烈,使得公众悄绪迅速发酵。第三,传统媒体介入报道,起到了议程设置的作用,迫使相关管理部门不得不止视这一问题,最终事件有了一个相对圆满的结局。在这一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名人、网友和记者利川各自的专客、论坛和传统媒体,对上海钩鱼式的执法体制进行了一场前后叠加式的“接力”传播。从这一事件的传播过程,我们nJ以看出两点:其一,新闻媒体和対于其他组织和个人的“包场”已经不可能实现了;其二,rfl—家媒

5、体垄断某起新闻事件的报道也将变得越来越困难。上述两个变化其实是相辅和成的。止是市于借助新的技术工具和平台,一些组织和个人也能够发布信息,从而打破了新闻媒体信息发布的垄断权。rh于互联网的即时性和共享性,再想从新闻来源的角度实现“包场”就已经不大现实了。可见,以前那种绝对意义上的独家新闻在互联网环境下己经不存在了,或者只是一些媒体的一种自我幻觉。试想一下,类似维基解密(Wikileaks)这样的网站,甚至连属于国家机密范畴的禁区都能够加以突破,与之相比,传统媒体的报道模式的优越性则消失殆尽。随着即时网络(Real-tim

6、eWeb)的蔓延,每个人的信息发布都产生了媒体覆盖,而社会性工具的粘合则将这些个人媒体融合为一•个“云媒体”,从1何产生更为巨大的传播效果。当然,这并不是说传统媒体面对独家新闻的形态变化就无所作为了。我们应该从一种相对意义的角度來理解独家新闻,比如记者采访到了新闻事件屮的核心信源,而其他媒体未能做到这一点;记者找到了新的证据资料,是Z前未曾发现的;记者思考到更巧妙的报道思路,是既有报道未能体现出的等等,上述种种其实也是一种独家新闻的表现。面对如此现状,当独家新闻的“包场”难以维系的时候「'接力”式的报道作为一种新的形态

7、出现了。类似体冇比赛中的接力赛,相关行动主体前赴后继,共同來完成对一起新闻事件的报道。从日前新闻界的实践來看,“接力”报道人致可以划分为两人类型:第一类是不同社会行动主体间的“接力”,比如前文提到的上海钓鱼执法案例。在甘肃舟曲泥石流事件中,19岁的人学生王凯最先在微博上发布了泥石流的消息,成为了诸多媒体报道灾害的重要消息来源Z-oII前,在一些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公众参与传播的例子已经越来越多,他们的信息发布行为与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一起,推动了信息的迅速传播。随着草根媒体、公民媒体和社会性媒体的发展,不同社会行动主体间的

8、“接力”式传播或许会成为一种常态。第二类是不同新闻机构Z间的''接力”。相对而言,这种形态的“接力”已在实践中冇较多体现。対新闻报道來说,这种“接力”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本媒体的“接力”式报道。比如一些日报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口报的优势在于它的弹性,发表的时机、版面等相对灵活。这方面的突出例了,是2007年南方都市报对重庆钉子户事件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