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特殊化方法在解题中应用

浅谈特殊化方法在解题中应用

ID:44412282

大小:38.53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21

浅谈特殊化方法在解题中应用_第1页
浅谈特殊化方法在解题中应用_第2页
浅谈特殊化方法在解题中应用_第3页
浅谈特殊化方法在解题中应用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特殊化方法在解题中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特殊化方法在解题中应用摘要:特殊化方法是众多数学思想方法中的一种,若学生在解题中能灵活运用好此方法,往往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关键词:解题方;特殊化方法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1-0255-01特殊与一般是对立的统一,在人类的认识活动中,常常通过“特殊'去探索'一般”,从“一般”去研究“特殊”。特殊化与一般化不仅在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而且在数学解题中也是经常使用的两种重要方法。我们知道由于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特殊”比“一般”往往显的简单、直观、具体和鲜为人们所熟知,因

2、而当我们处理问题时,若能注意到问题的普遍性寓于特殊之中,从而去考虑有没有可能把待解决的问题化归为某个特殊问题,这样的思维方式即为特殊化方法。从“特殊”看问题的方法,归纳起来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简单情形看问题,另一方面是从特殊对象看问题。一、从简单情形看问题当我们所遇到的问题较为复杂或较为抽象,而一时无从下手时,就可以先考虑一些较简单的、特殊的、易于下手的情形。通过它们摸索出一些经验,或对答案作出估计,然后再设法解决问题本身。例如高中代数中有关数列的问题,我们常采用此法且屡试不爽。下面再列举几个简例以说明此法在解题中的作用。例1

3、:对于定义域是R的任何奇函数都有()A、f(x)-f(-x)>0(xgR)B、f(x)-f(-x)O(xeR)解:因f(x)为奇函数,我们不妨举一特例,设f(X)=x则有f(x)-f(-x)=2x与0的大小与X的取值有关,故可排除A、B选项。f(x)•f(x)=-x2显然小于或等于0,故正确答案为D。例2:若F(x)=(1+)•f(x)(x*O)M偶函数,且f(x)不恒等于零则f(x)是()bA、奇函数B、偶函

4、数C、既奇又偶D、非奇非偶分析:此题若我们按常规思路,从奇、偶函数的定义入手去判断的奇偶性,解答过程则相当繁琐冗长。但如果我们能着眼于“特殊'二字,抓住F(x)为偶函数这一特征。设X=1则F(-1)=F(1)即:(-1+)•f(-1)=(1+)•f(1)=f(1)从而排除B、C、D选出正确答案A。从以上两例,我们可以看岀大家学习时,若能常用^特殊化方法”取与问题相关的特例,往往可以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琐为简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从特殊对象看问题从特殊对象看问题就是指着眼于问题的极端情况,考虑问题中的某种数量

5、、图形和关系结构达到极端的对象,并把这些极端性质作为分析问题的出发点。数学上许多性质更是如此,往往会通过这些极端情形的对象反映出来。这就使得我们可以它们为重点考虑对象,来寻找问题的突破点和答案。下面举几例说明此法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妙用。i>Z<]例3:若点P是正四面体内任一点,P到各面距离之和是一个定值,则这个定值为多少?分析:按正常思路,我们可以用睜积变换”将此问题得以解决。解法如下:设正四面体S-ABC的高为h,点P到各面的距离分别为h1,h2,h3,h4,侧面积为S(见图一卜则有:VS-ABC=hsVS-ABC=VP-SAB+V

6、P-ABC+VP-SAC+VP-ABC=s•(h1+h2+h3+h4)/.h1+h2+h3+h4=h但此题我们若能够用特殊方法去考虑,取P的极端位置(见图二)。即若P点与S点重合则这里h1=h,h2=0,h3=0,h4=0o问题便立即得解。例4:若正三棱锥的侧棱长为L,底面边长为a,则L:a的范围?分析:许多同学做此题时,感到一头雾水,无从下手。但我们若从特殊化方法入手考虑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锥点S的位置如何?当点S与三角形ABC中心重合时(见图三),L=OC=?琢。当点S远离三角形ABC时(见图四),Lt+oo。以上两例

7、说明有些定值问题,直接从已知条件推导、繁琐而困难。如果加进一个特殊值作催化因子,原形立即现形。这个催化因子,常常是某函数的特殊点或某几何图形的特殊位置。总之,从特殊性看问题,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是递进思维,它的特点是先退后进。许多著名的数学家都指出过学习数学,也要学会思考方法而首先就是要学会退一步看问题。华罗庚教授不止一次地说过“于'退',足够地'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决窍!”一语道出了退一步看问题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