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洁净的燃料——氢气》同步练习(粤教版九年级上)

51《洁净的燃料——氢气》同步练习(粤教版九年级上)

ID:44443090

大小:279.0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22

51《洁净的燃料——氢气》同步练习(粤教版九年级上)_第1页
51《洁净的燃料——氢气》同步练习(粤教版九年级上)_第2页
51《洁净的燃料——氢气》同步练习(粤教版九年级上)_第3页
51《洁净的燃料——氢气》同步练习(粤教版九年级上)_第4页
51《洁净的燃料——氢气》同步练习(粤教版九年级上)_第5页
资源描述:

《51《洁净的燃料——氢气》同步练习(粤教版九年级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达标测试我夯基我达标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属于混合物B.点燃氮气吋,火焰是淡蓝色的C•氢气是无色、无气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町以用排水法收集氢气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唯一产物——水,该反应也能证明水的组成A错谋;氢气可水,所以它味的气体,难溶尢思路解析:水是由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是纯净物,不是由红气和氧气组成的混合物,以在空气中燃烧,燃烧是盘气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燃烧时火焰呈淡蓝色,燃烧后也可以证明水是山氮、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所以B、D是正确的;通常状况.于

2、水,密度最小,所以町以用排水法收集氢气。答案:A(1)现象:氢气在空气屮燃烧,产主为答案(1)淡蓝色水珠生成可燃性2.在空气屮点燃氢气,并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火焰,烧》明反应放出了人量的热,该实验说明氮气具有的彳(2)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3)氢气作为一种新型燃料,是未來的能源(2)水空氢气+氧气说出一种观点:⑶原料來源广泛燃%$烧产物是水,无污染3•图5-1中,,用手触摸烧杯撰,感觉非常烫,说了,•表示氢原子。根据此图,试分别从物质组成.分子构成、物质变化的角度各氧分子氢分子水分子图5

3、-1思路解析:化学反应若用微观图示表示的话,其意义可概括为这样儿条:表示出反应物、纶成物和反应条件;N应前后,原)表示出反应物与生成物Z间的微粒个数比;表示出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表示;物质的构成;表示出分了的构成;表示出在化学变化中分了可再分,原了不町再刁了的种类、数日不变等。答案:物质的组成:盘气是由盘元素组成的(或氧气是山氧元素组成的;或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分了的构成:氢分了是由氢原了构成的(或氧分子是由氧原子构成的:或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物质的变化:反应物是氢气和氧

4、气;牛:成(或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原子不对再乂或在化学反应前后,原了的种类.数冃不变等)4.关于水的组成说法屮正A•水由水元索•组成思路解析::B.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D•水的组成很复朵,至今没有明确的答案贡的组成;表示出水的纽成以及化学用语的使用。通过电解水的实验我们对以知道水是曲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所以C是」顾的;水是由水分了构成的,没冇水元素;水是一种纯净物,它不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混合物。所以A、B、D都是错误的答案:C5•在电解水的实验中,若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收集了nL气体,则与电

5、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理论上可收集到气体()A.nLB.2nLC-0.5nLD.8nL思路解析:木题考杳了电解水的实验现象。在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盘气;二者的体积比是2:k现在,正极上产生了nL的氧气,则负极上产生的氢气的体积应是氧气的2倍,即2nL。做本题时要记住正、负极匕分别产生的是什么气体,还要知道二者的体积比是2:1。答案:B我综合我发展6.阿伏加德罗曾经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图5-2是电解水图5-2的简易装置:电源(1)电源的A为

6、⑵C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是(3)根据上述实验事实可以得出:水是山思路解析:本题为实验分析题,主要考杏管中收集气体的体积大约是C试管中的2倍,极,B为极。,可以用检验;C、D两种气体的分了个数上了舉数比也为1:20D试管中两种航体的体积比为1:2,口在相同状况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次hD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是氮气,C试管中是氧气。山此可验;D軾管中收集到的气体是[水的实验知识。解题的突破口是C、D试管小气体的体积,由D试我创新我走判断A为正极,B为负极。IJI个数比,所以C、D中两答案:(1)正负7.2

7、010年5月22带決星的木条氢气点燃的木条1:2(3)M元素和氧元素11吋08分,中国登山测量队成功登上珠峰峰顶,这是继1975年之后,我国再次对珠穆朗玛峰高度进行准确测量。氢化钙(CaH2)固体是登山队员常用的能源,用它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H2(CaH2+2H20====Ca(0H)2+2H2t),H2供燃烧之需。根据所学的化学知识,发挥设计创新能力,你能否设计出几套反应装置以供登山队员登山时便于携帯,可随时使用?哪种设计方案最简便易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