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形分析法”识图技巧

“面形分析法”识图技巧

ID:44585169

大小:2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23

“面形分析法”识图技巧_第1页
“面形分析法”识图技巧_第2页
“面形分析法”识图技巧_第3页
“面形分析法”识图技巧_第4页
资源描述:

《“面形分析法”识图技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面形分析法”识图技巧摘要:文章从物体不同的表面在三视图屮呈现出的线框、直线或曲线等的投影,灵活应用面形分析法,从类似线框的表现形式、类似线框的特点及各位置平面的区分入手,巧妙地教学生识读较为复杂的机械图样的过程。关键词:面形分析法识图技巧绘制和识读机械图样是高技能人才的一项基本技能。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读图能力是摆在教师

2、何前重要课题。识读机械图样是根据C画出的视图,通过形体分析、面形分析,想像空间物体形状的过程。识读图的基本方法有形体分析法和面形分析法。对于简单的视图用形体分析法就能读懂,对于较复杂的综合类或切割类零件视图必须应用面形分析

3、法。要真正掌握面形分析法,必须先掌握类似线框的表现形式、类似线框的特点、各种位置平面的区分,才能较好地用面形分析法读懂各种复杂程度的零件图。1类似线框的表现形式所冇零件的表面在视图上的表现,要么是线框,要么是直线或曲线。直线或曲线是零件表面垂直于投影面而产生积聚的结果。线框是零件表面平行或倾斜于投影面而产生真实性或类似性的结果。线框根据零件表面与投影面的位置不同在视图上有三种情况:1.1投影面平行面的线框,在视图上表现为:“一框线”对应“两直线”的投影特性,即平行面的投影没有类似图形。1.2投影面垂直面的线框,在视图上表现为:“二类似线框”对应

4、“一斜线如图一a)所示,侧垂面A面为八边形,侧面投影积聚为一斜线a〃,主视图投影*与俯视图投影a为相对应的类似八边形线框。1.3投影面一般位置面的线框,在视图上表现为“三类似线框”。如图一b)所示,ZiSAC的三面投影Zsac、As7azcf、Zs"a"c"。2类似线框的特点类似线框分垂直面类似线框和一般位置面类似线框,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2.1垂直面类似线框的各边由投彩面的平行线、垂直线或一般位置线组成。图一小屮,侧垂面A是由四条侧平线和四条侧垂线组成。垂直面类似线框,在其边框或平面内可找到或作出投影面的垂直线。2.2一般位置面类似线框的

5、各边只能山投影面的平行线、一般位置线组成。如图一b)中,左右两侧面是由水平线(AC、BC)和一般位置线(SA、SB)组成。一般位置面上只能作岀投影面的平行线,不能作出投影面的垂直线,所以在视图上只能出现斜线。这正是垂直面类似线框与一般面类似线框的区别。由于以上特性,垂直面类似线框总是正对着,如图一a);而一般面类似线框有两框总是斜对着,如图一b)所示。3各种位置平面的区分零件上各平面的投影,在视图中表现为三种对应关系:①线框对直线、斜线或曲线;②线框既对线框乂对直线或斜线;③线框对线框。线框与线框、线框与线段在视图上的対应关系,实际是零件各表面

6、投彩在视图中的表现问题。区分零件表面与投影面的相对位置的方法为:3.1投影面平行面的区分。视图上的线框有无数形状,投影面的平行面线框总是占大多数。投影面平行面的区分,除了应用“一线框对应两直线”夕卜,述可应用类似线框的特性来区分。图二中,主视图线框1’既対应左视图线框2〃,又对应直线1〃。线框1’到底对应线框2〃还是对应直线1"呢?根据“框不类似必积聚”的特性,1’框与2〃框不类似,1,框应对应1"线,确定1’面为正平面。反Z,可得出左视图上的2〃框对应主视图上的2Z斜线,确定2〃面为正垂面。同理,主视图上的:T、4Z两线框必然对应左视图上的3

7、〃(4〃)直线,3Z4Z为正平面。这样就读懂了全图,能补画出俯视图了。3.2投影面垂直面的区分。用在视图中垂直面表现为两类似线框对应一斜线的特性,可把垂直面区分出來。线框对应斜线则面垂直,第三视图为类似线框。如图三主、俯视图对应,根据“框对斜线则面垂直”的特性,确定主视图上线框/对应俯视图a斜线,该面为铅垂面,在左视图上一定是类似线框。反过来俯、主视图对应,弄清俯视图上相邻线框在主视图上的相对位置,即可读懂此图。如果是线框对应线框,可用对应线框的止斜來区分:框框止对则面垂直。如图一a)中,『a两框正对应,则A面为侧垂面。3.3投影面一般位置面的

8、区分。用在视图中一般位置面的投影表现为三线框类似、且两框斜对应(框框斜对则为一般面),可把一般位置面区分出来。如图一b)所示,a、/和a〃框框相似对应,且『、框斜对应,则A面为一般位置面。总Z,要更好地掌握机械图样的识读,还要结合以上技巧多做山三视图想像空间物体、由两面视图想像空间物体并补画第三视图,或补画视图中遗漏线、框的练习,才能真正掌握各种复杂零件图的读法。参考文献:[1]《机械制图》作者高玉芬,朱凤艳•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机械制图》作者李宗义,兰州大学出版社.[3]《工程制图》作者周鹏翔,刘振魁•高等教育出版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