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阻力针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观察阻力针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ID:44592214

大小:25.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23

观察阻力针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_第1页
观察阻力针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_第2页
观察阻力针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_第3页
资源描述:

《观察阻力针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阻力針法治療頸型頸椎病60例臨床觀察段祥余(湖南省邵陽市中醫醫院針灸科,郵政編碼422000)【摘要】目的:觀察阻力針法治療頸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方法:將120頸型頸椎病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60例,採用阻力針法治療;對照組60例,採用口服頸復康顆粒治療。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為96.7%,對照組為71.7%o兩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阻力針法治療頸型頸椎病療效較好。【關鍵詞】頸型頸椎病針灸療法阻力針法頸椎病的發病率不斷呈上升趨勢,開始成為影響人類生活質量的常見病、多發病[1]。近年來,筆者運用阻力針法治療頸型頸椎病60例,取得了滿意的效果,並與採用口服頸復康顆粒

2、治療的60例進行對比觀察,現報告如下。1臨時資料1.1一般資料本組120例均為本院門診患者,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60例,對照組60例。治療組中,男32例,女28例;年齡最小者25歲,最大者68歲,平均41.3歲;病程最短者1天,最長者20天,平均4.5天。對照組中,男29例,女31例,年齡最小者24歲,最大者70歲,平均42.1歲;病程最短者1天,最長者19天,平均4・3天。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經統計學處理,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診斷標準參照1993年全國笫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修訂中的頸型頸椎病診斷標準[2]:1主要臨床症狀及體徵:頭、頸、肩

3、疼痛等異常感覺,並伴有相應壓痛點;2X線表現:有頸椎生理弧度改變或椎間關節不穩等表現;3除外頸部其他疾患(落枕、肩周炎、風濕性肌纖維組織炎、神經衰弱及其他非頸椎間盤退行性變所致的頸肩部疼痛)。1.3納入標準1符合診斷標準的患者;2自願加入本試驗,並簽署知情同意書者。1・4排除標準1不能堅持治療,中途退出者;2某些特殊人群如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2治療方法2.1治療組(1)處方:風池、天柱、天、天宗、C6頸夾脊、阿是穴、後溪。(2)阻力針法操作:穴位局部皮膚常規消毒後,選用0・3mn)x28mn)毫針,飛速刺入穴位,得氣後,拇食二指捻住針柄,將毫針往順時針方向捻轉360度(此時感覺針下有阻力,毫針

4、不易被拔出),再將針緩慢往外提拔,患者感覺有強烈的脹痛感,持續上提5秒鐘後將針緩慢放下,並將針柄逆時針方向捻轉360度,留針30分鐘,留針期間每隔5分鐘重覆上述操作一次。一日一次,五日為一療程,每個療程間休息二日,二個療程後統計療效。2.2對照組頸復康顆粒開水沖服,每次5g,每日2次,飯後服用。五日為一療程,每個療程間休息二日,二個療程後統計療效。3療效觀察3.1療效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佈的《中醫病証診斷療效標準》制定。治癒:疼痛和壓痛點消失,隨訪3個月無復發;好轉:壓痛點消失,疼痛明顯減輕;無效:症狀和體徵改變不明顯或無改變。3.2治療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為96.7%,對照組為71・7%

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療效優於對照組。(見表1)表1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例)組別n治癒好轉無效總有效率(%)治療組603127296.7a對照組6020231771.7注:兩組療效比較'經X2檢驗‘aP<0.054討論頸型頸椎病一般病程較短,其發病機制是頸部生物力學失衡,引起肌肉防御性痙攣,同時刺激竇一椎神經末梢而出現疼痛。余家闊等[3]通過動物實驗證實,頸部軟組織是維持頸椎生理弧度和頸椎穩定性的重要組織,並認為長期低頭工作是引發本病的常見原因。阻力針法是人為地使毫針處於滯針狀態,利舟滯針時的阻力將針緩慢往外提拔,使處於痙攣狀態的肌肉得到舒緩,減輕對神經的刺激

6、,達到止痛的目的。中醫認為,頸型頸椎病屬於項痹範疇,多因頸部勞損,風寒濕邪入浸,或年老正虛,筋脈失養所致。風池是風之城池,善治一切風寒濕邪之頭痛;天柱穴處掣天之柱的部位,能夠通達太陽之經氣;天善治頸肩疼痛;天宗善治肩臂疼痛;C6頸夾脊和阿是穴是治療頸肩疼痛的效穴;後溪是交通督脈的八脈交會穴,也是手太陽小腸經的輸穴,能夠通調督脈、疏導太陽經氣。上穴配合'運用阻力針法刺之'共奏祛風散寒除濕、疏通經絡氣血之功效。病邪得祛、氣血得通、正氣得扶、疼痛自癒。參考文獻:[1]黃偉毅•頸椎病的針灸治療近況•中國臨床康復,2004,8(8):1551[2]孫宇,陳琪福•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中華外科雜誌1

7、993,31(8):472[3]余家闊,吳毅文,戴先進,等•頸椎病生物力學發病機制實驗研究•安徽醫科大學學報,1990,25(1):47(編委:寧寶輝審校2009.12.2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