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建设韧性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大力建设韧性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ID:44600369

大小:29.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24

大力建设韧性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_第1页
大力建设韧性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_第2页
大力建设韧性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_第3页
大力建设韧性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_第4页
大力建设韧性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力建设韧性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大力建设韧性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摘要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系国家未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加快建设“韧性城市”,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修复治理。那么什么是“韧性城市”?如何深入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对此,笔者通过调研并结合实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关键词韧性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Z相关的各种城市问题相继显现,潜在危机不断增多,特别是城市盲目扩张后,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转、产业结构容易失衡等,当面临着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卫生疫情、社会安全事件等破坏性打击时,显示出较大的脆弱性。由此,亟须一

2、-种新的理念來指导城市建设、发展,并采取相应措施来加强城市“韧性”,而“韧性城市”的建设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一、关于“韧性城市”(-)什么是“韧性”及“城市韧性”韧性,译自英语“Resilience"-词,也被翻译成弹性、弹力、恢复力。将其翻译成“韧性”,主要取其“坚忍不拔”之意,这种译法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出"Resilience"含有的弹性和恢复力两方面的含义。城市韧性是指城市中的个体、社区、机构、城市机能和城市大系统无论受到何种慢性压力和急性冲击的影响下所具备的生存、适应和成长的能力。一个韧性的城市,在面对自然及人为的不确定因素时

3、,通过强化现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风险管理及促进政府各部门的协调、合作,加强城市抵御自然或人为危机的承受力,从而使城市或城市系统能够消化、吸收外界干扰,并保持原有主要特征、结构和关键功能,且不会危及城市中长期持续发展。其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具有应对外部口然灾害的能力,体现为城市空间及城市基础设施留有余地,灾害來临后有抗打击能力和快速复苏的能力。二是具有应对外部经济动荡的能力。三是具有应对社会变化的能力,具备通过社会整合实现自我振兴的能力。那么,与之相反的概念,即是城市的脆弱性或刚性。城市韧性的指标体系涉及城市体系与服务、经济与社会、健康与福祉、领

4、导力与战略等几大方面。主要包括:兼顾韧性的一体化城市发展规划、高效的韧性建设与管理机构、授权的公众参与城市韧性建设的机制、城市各方的齐心协力与相互支持、社会稳定和安全、生计和就业、可靠的城市交通和通讯系统、关键服务的连续性、居民的健康和生命有保障、制定减轻灾害风险的预算、维护更新并向公众公开城市抗灾能力数据、维护应急基础设施、评佔校舍和医疗场所的安全性能、确保学校和社区开设减轻灾害风险的教育培训等。(-)“韧性城市”理念的提出目前,全世界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会超过70%。城市作为复杂的“巨系统”(巨系统是指构成系

5、统的子系统或元索的数量非常庞大),在变得越來越强大的同时,也变得越來越脆弱,任何子系统被破坏或不适应新变化,都可能给整个城市带来致命的危机甚至毁灭。如极端气候带來的干旱、洪涝侵扰;重大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带来的城市毁火;恐怖袭击、恶性传染病传播带来的社会恐慌等等。因此,城市如何应对各种变化,保持自身的发展活力?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韧性城市理念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应运而生,它一方面强调应对外来冲击的缓冲能力;另一方面强调增强城市的学习能力,抓住挑战带来的机遇,保持长期的发展活力。(三)“韧性城市”理论的发展韧性城市理念最早由加拿大牛物学家

6、霍利(Holling)于1973年提出,随后不同的学科开始介入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韧性城市理念不断渗入城市发展实践Z中,国外学术界也对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讨,主要从生态韧性、工程韧性、经济韧性和社会韧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经过多年发展,世界各地已有越来越多的政府管理者、学者加入到韧性城市的研究屮来。为了促进韧性城市的研究,国际上自发组建了韧性联盟、韧性组织和韧性城市组织等专业性的学术或产业交流合作组织。韧性城市理念正逐渐在美国和欧洲得到广泛认可。美国直接将韧性城市作为规划顶层设计,而欧洲则将韧性城市作为城市更新的核心组成部分。近年来,我

7、国各级政府和部门、城市建设规划等领域的工作者,在提高城市抵抗灾害能力,保持城市发展的工作实践屮,开始逐步接触、认识了韧性城市的有关理论。同时,国内城市科学领域的学者也越来越关注韧性城市的理论研究工作。例如,2011年8月12R,在四川成都召开的“第二届世界城市科学发展论坛暨首届防灾减灾市长峰会”上,包括成都在内的多个城市共同加入“让城市更具韧性”运动,讨论并通过《让城市更具韧性“十大指标体系”成都行动宣言》(但成都并未成为“全球100韧性城市”),这是我国城市建设中首次提到“韧性”概念。总体而言,我国有关城市韧性理论的深入研究还很少,对韧性城市

8、的系统认识冇待深化,目前也尚未提出结合中国国情的韧性城市相关理论、指标体系、规划方法等。因此,我国韧性城市研究从理论到实践都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系统地探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