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唑酮及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对照探究

曲唑酮及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对照探究

ID:44631354

大小:37.55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24

曲唑酮及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对照探究_第1页
曲唑酮及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对照探究_第2页
曲唑酮及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对照探究_第3页
曲唑酮及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对照探究_第4页
资源描述:

《曲唑酮及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对照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曲哩酮及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对照探究【摘要】目的探讨曲呼酮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抑郁症患者60例随机均分进入曲瞠酮组及阿米替林组,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XTESS量表及实验室检查评定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对于抑郁症状的治疗,曲哩酮组与阿米替林组均有效,但不良反应TESS量表及异常心电图两组间比较有差异(PvO.05或v0・01L结论曲哩酮对是安全有效的治疗的抑郁症药物,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使用。【关键词】曲瞠酮阿米替林抑郁症中图分类号:R97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

2、15(2010)12-222-02曲瞠酮是一种性能独特、治疗范围广泛而又安全的药物,不仅是有效的抗抑郁药,也是良好的抗焦虑药、催眠药,还是勃起障碍的治疗药。有研究显示,由于其对抑郁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较少,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本研究通过曲呼酮与阿米替林对抑郁症治疗的对照研究,探讨抗抑郁药曲瞠酮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1对象与方法1.1对象入组对象60例,均为我院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的门诊和住院患者。入组标准:①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②汉密尔顿抑

3、郁量表(HAMD)17项总分38分;③患者停用其他抗抑郁药经一周清洗期后HAMD总分下降<20%o排除标准:①严重的心、肺、肝、肾等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②有类似药物过敏史;③妊娠、哺乳妇女。④血常规、心电图、肝功能检查等实验室检查均正常。随机均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米氮平组:男性1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38.217.8岁,平均病程15.6±2.8月。帕罗西汀组:男性1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35.6±8.2岁,平均病程14.7±4.1月,两组间性别、年龄及病程差异均不显著(P>0.05b1.

4、2方法用药方法:首发病人直接入组,其余病人经过一周清洗期,清洗期之后,曲瞠酮组初始剂量为50mg/H,服用一周后根据病情及疗效,剂量可增至300mg/Ho阿米替林组初始剂量为50mg/H,服用一周后根据病情及疗效,剂量可增至250mg/Ho两组均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疗程8周。疗效和安全性评定:疗效评定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仁2、4、8周末各评定一次,安全性评定采用TESS评分及血常规、肝功能、心电图等实验室检查。TESS评分及实验室检查在治疗前、治疗后各进行一次。

5、1.3统计方法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和x2检验。2结果2.1疗效比较曲哩酮组痊愈20例,显著进步4例,进步3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0.0%,阿米替林组痊愈22例,显著进步3例,进步3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3.3%o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o2.2HAMD评分,两组治疗后各周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3不良反应TESS评分曲哩酮组为3.62±1.74,阿米替林组为6.58±2.34,两组间比较t检

6、验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L两组间的血常规、肝功能等实验室检查在治疗后无异常改变,心电图检查阿米替林组有6例轻度T波改变,与曲瞠酮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b3讨论米氮平属于新型的三哩毗味类抗抑郁药物。其药理机制是选择性地抑制了5芙色胺(5・HT)的再吸收,并可有微弱的阻止去甲肾上腺素重吸收的作用,但对多巴胺、组胺和乙酰胆碱无作用,亦不抑制脑内单胺氧化酶(MAO)的活性。盐酸曲哩酮同时对5-HT的前体5■轻色胺酸所诱发的行为改变有加强作用,其抗抑郁作用相似于三环类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

7、,但对心血管系统毒性小,较适用于老年或伴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同时,还具有中枢镇静作用和轻微的肌肉松驰作。本研究显示曲瞠酮治疗抑郁疗效与阿米替林相当,说明曲哩酮具有良好的抗抑郁作用,这与国外报道相近。由于曲瞠酮仅有轻微的抗胆碱作用,对多巴胺受体没有影响,故不良反应较少,尤其对心血管系统影响较少,o阿米替林作为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具有口干、嗜睡、心功能损害等副反应,本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两组间不良反应TESS量表评分差异有显著性。综上所述,对于伴焦虑的抑郁症患者,米氮平具有起效快,疗效好,不良反应轻微,值得在

8、临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AnsseauM,RoeckJD.J.Clin.Psychiatry1993:54:189[2]徐俊冕•新药与临床,1990;9(2):9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