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与辨病结合治疗眩晕患者40例临床分析

辨证与辨病结合治疗眩晕患者40例临床分析

ID:44658157

大小:34.55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24

辨证与辨病结合治疗眩晕患者40例临床分析_第1页
辨证与辨病结合治疗眩晕患者40例临床分析_第2页
辨证与辨病结合治疗眩晕患者40例临床分析_第3页
辨证与辨病结合治疗眩晕患者40例临床分析_第4页
辨证与辨病结合治疗眩晕患者40例临床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辨证与辨病结合治疗眩晕患者40例临床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辨证与辨病结合治疗眩晕患者40例临床分析【摘要】眩晕为临床常见症状,引起眩晕的病种多而复杂,单纯中医辨证有很大的局限性,容易误诊或漏诊,导致延误病情。本文用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对眩晕患者明确西医诊断,并准确辨证,对40例眩晕患者进行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所涉及的病种包括:梅尼埃病、壶腹靖耳石病、椎基底动脉缺血、颈椎动脉受压、高血压病、低血压及肿瘤,主要中医证型包括:肾精亏虚、清阳不升、脾虚水停、肝血失荣、肝阳上亢、痰蒙清窍、瘀血阻络等。经治疗总有效率为85%。从中还可以看出,中药天麻对各种疾病引起的各种证型

2、的眩晕都有良好的疗效【关键词】眩晕、辨证、辨病、天麻【中图分类号】R25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XX年12月至XX年12月,针对40例眩晕病人运用辨证结合辨病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取XX年12月一XX年12月本院中医科门诊眩晕患者40例,年龄9-71岁。其中女性19例,男性21例。年龄分布为:9-29岁12例,30-39岁13例,40-49岁5例,50-59岁6例,60岁以上4例。临床表现均为自觉周围景物或自身旋转、位置变化,属真性眩晕1.2方法1.2

3、.1明确西医诊断:了解诱发因素,与体位关系,合并的相关疾病。完善前庭功能检查、纯音测听、声导抗、耳蜗电图、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听觉脑干诱发电位、颖骨高分辨CT、颅脑CT或MRI、MRA、TCD、EEG,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等。请本院耳鼻喉头颈外科及神经内科检查确认西医诊断。纳入的40例患者均明确西医诊断,其中梅尼埃病4例,壶腹皤耳石病7例,椎基底动脉缺血10例,颈椎动脉受压11例,高血压病3例,低血压4例,肿瘤1例。病程最短4天,最长13年1.2.2中医辨证治疗:对西医疾病确诊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论治,分为肾精亏

4、虚、清阳不升、脾虚水停、肝血失荣、肝阳上亢、痰蒙清窍、瘀血阻络等7个证型。按以下方法辨证和治疗,3个月为1疗程。方药如下:肾精亏虚:眩晕久发不愈,精神萎靡,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遗精,耳鸣。或见五心烦热、咽干额红,舌红少苔,脉细数;或见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方用炒山药30.熟地XX年龄分布如表1所示对各病种病人进行中医辨证,按病种以主要证型分类如表2所示明确中医辨证后,按主方随证加减治疗一疗程后疗效如表3所示。总有效率为86.36%3讨论眩晕为临床常见症状,而引起眩晕的病种很多,非常复杂,

5、主要是由耳科疾病引起,除此之外,与内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儿科、骨科、妇产科及精神病科的关系极为密切。故单纯从中医辨证角度治疗眩晕虽然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但有很大的局限性,容易误诊或漏诊,导致延误病情。本文用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对眩晕患者明确西医诊断,并准确辨证,对40例眩晕患者进行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据研究,眩晕的发生率约在5%。左右,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4]。本文观察的40例患者从9岁至71岁均有。XX年4月全国(重庆)眩晕会议将眩晕分为耳性眩晕、前庭神经性眩晕、脑性眩晕和颈性眩晕4大类。其中以梅尼埃

6、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等为最常见诱因[5]。本文所涉及患者中有1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占病人总数的25%,11例颈椎病,占病人总数的27.5%,为最主要的两类病因。从年龄分布来看,颈椎病引起的眩晕明显的年轻化,均在39岁以下。通过调查这类病人的职业发现,该类病人多为电子厂工人或伏案工作者。这些患者生活起居不规律,缺少必要的运动从辨证分型来看,痰蒙清窍、瘀血阻络证型病人居多。其次是肝阳上亢和清阳不升,说明风、痰、瘀、虚为晕的主要病机。《景岳全书・眩晕》篇中指出:眩晕一症,“虚者居其八九”。又《丹溪心法•

7、头眩》指出“无痰不作眩”。而《医学心悟》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主治风痰眩晕。通过现代医学对眩晕的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动脉受压等导致瘀血成为重要病机。从所涉及脏腑来看,肝、脾、肾为主要受累脏腑。《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晕”从治疗效果来看,只要辨证准确,中药组方对各种类型的眩晕均可取得很好的疗效。尤其是天麻的运用,对各种证型的眩晕都有良好的作用。《本草纲目》记载天麻“治风虚眩晕”。现代研究表明,天麻素对动脉血管平滑肌收缩有松驰和解痉作用[

8、6],使颈动脉血流量增加[7],改善迷路动脉及内耳供血不足,使内耳淋巴压力降低,迅速消除眩晕症状,能增加耐缺氧的能力[8],并有镇静作用[9],从而消除精神紧张等由此可见,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可以更准确的把握病机,提高临床疗效参考文献[1]刘铤.眩晕概述与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90-495.[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