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及穴位注射治疗面肌痉挛86例临床观察

针灸及穴位注射治疗面肌痉挛86例临床观察

ID:44678565

大小:3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24

针灸及穴位注射治疗面肌痉挛86例临床观察_第1页
针灸及穴位注射治疗面肌痉挛86例临床观察_第2页
针灸及穴位注射治疗面肌痉挛86例临床观察_第3页
针灸及穴位注射治疗面肌痉挛86例临床观察_第4页
资源描述:

《针灸及穴位注射治疗面肌痉挛86例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针灸及穴位注射治疗面肌痉挛86例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3月临床收治的面肌痉挛患者86例,按照痉挛等级、病情严重程度等情况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治疗组行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灸治疗,治疗时间为3个疗程。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者治愈率41.86%总有效率93.02%均高于传统针灸治疗的25.58%、83.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效果优于传统针灸治疗。结论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较好,值得

2、推广应用。【关键词】针灸;面肌痉挛;穴位;治疗面肌痉挛临床上表现为面部肌肉不受控制的抽搐[1],情况严重者可累及颈、肩部。阵发性抽搐程度不等,多从局部肌肉进行性推进至整个面部,常因过度疲倦、自主运动和精神压力过大等诱发或使病情加重,甚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西医临床上多是采取对症治疗,效果欠佳。本文通过86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得出数据,显示通过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2011年1月〜2013年3月门诊病例中选取面肌痉挛患者86例,均符合面肌痉挛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患者30例,女患者56例

3、,年龄在45〜53岁之间,平均年龄(48±3.2)岁;案例中最短病程为5d,病程最长者达3年,平均病程(5±2.6)月。按照痉挛等级、病情严重程度等情况平均分为两组,具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治疗组:针灸选穴:完骨、下关、地仓、承泣、合谷。完骨穴位于胸锁乳突附着部上方,布有耳后动静脉之支和枕小神经木干,行颅后窝血管减压术多在此处向背侧水平切开;下关穴布有面横动、静脉和深层的下颌神经;地仓在口轮匝肌中,深层为颊肌,布有面动静脉和深层的颊肌神经末支;承泣布有眼动、静脉分支和面神经分支。完骨、下关、地仓、承泣四穴多冇面动静脉和面神经的分布,具有

4、解剖学意义,故选取。合谷穴属远端取穴,是治疗面部痉挛的有效经验穴。针刺方法:完骨穴釆取小幅度直刺和平刺相结合,同时进行,进针长度约0.5〜0.8寸,致面部出现放射性酸胀感,再加以小幅度的捻转提插手法2min后留针,得气后接上电针仪,选用高频密波,在患者可耐受范I韦I内加强电流,通电30min;下关穴不采用传统向下直刺方法,而是向下斜刺1・5〜2寸,留针时不可做张口动作;地仓选择斜刺,针尖方向向健侧;承泣穴沿眶下缘进针,进针深度不超过25min,不宜提插以免造成眼眶内出血;合谷穴行平补平泻法,直刺0.5〜1寸,除完骨穴外余穴不需加电针。穴位

5、注射治疗:在风池穴注入维生素B12o风池穴位于枕骨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的凹陷处。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用5ml的注射器取维生素B12注射用0.5mg,刺入皮下组织,使针得气后回抽无血则可缓慢注入药液1ml左右,隔H—次,五次为一疗程。对照组:针灸选穴:攒竹、迎香、阳白、翳风、太冲,此五个穴位具有祛风解表,通络开窍,通经理气的作用,为治疗面肌痉挛常用穴。针刺方法:选用1・5寸毫针,攒竹、迎香、翳风、太冲刺入0.5-1寸,进针后稍作捻转使得气,平补平泻,阳白穴沿皮向眉中透刺0.3-0.5寸,皆留针40mino1.3疗效标准[2]治愈为面

6、部肌肉痉挛消失,痉挛等级为0级,1月内无复发;显效为面部肌肉痉挛频率幅度缩小、症状明显减轻,痉挛分级下降2级及以上;有效为面部肌肉痉挛频率幅度缩小、症状减轻,痉挛分级下降1级及以上;无效为面部肌肉痉挛明显减轻或加重,痉挛分级无变化或上升。1.4统计学方法应用软件SPSS17.0对此次临床数据进行处理,总有效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由表1可知,3个疗程后治疗者治愈率41.86%和总有效率93.02%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冇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3讨论面肌痉挛即半侧面肌阵发性挛缩,临床上多为无规则、程

7、度不等的抽搐[3]。该病发病人群以中年人为主,尤以女性发病较多,病因尚不明确,也无特效药物。西医学研究显示血管硬化、静动脉畸形的压迫和骨质硬化是可能的病因。西医药物上多予镇静、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或卡马酋平等对症支持治疗为主[4];肉毒毒素封闭和微血管减压术为临床重症的主耍治疗手段。在中医学领域,该病属“动证”、“痉证”、“风证”等范畴,以镇肝熄风,通络止痉,熄风止痉或疏风通络为主要辨证论治原则[5]。结合针灸临床经验和西医解剖学,本研究86例患者分别采用传统针灸治疗和针灸多种针法配合穴位注射治疗两种方式,结果显示:3个疗程后两种治愈率和总

8、冇效率存在差异(P〈0・05),针灸配合穴位治疗效果优于传统针灸治疗。治疗组主耍选取完骨、下关、地仓、承泣、合谷,以复合针法、综合疗法为主。作者认为,完骨穴为本病主穴,其位于耳后高骨即颍骨乳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