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朱子语类》三则

7 《朱子语类》三则

ID:44681266

大小:39.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24

7 《朱子语类》三则_第1页
7 《朱子语类》三则_第2页
7 《朱子语类》三则_第3页
7 《朱子语类》三则_第4页
7 《朱子语类》三则_第5页
资源描述:

《7 《朱子语类》三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朱子语类》三则导学案制作人:河北省宁晋县第二中学降军光班级姓名学号时间:________第二课时第一阶段——课前热身(激发学习兴趣)阅读下面朱熹的两首《观书有感》,回答后面问题: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活水源头来。其二昨夜江头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1、朱熹被称为“理”家宗师,这两首小诗看似写景,实际上都含有言外之意,富含理趣。那么你能从两首诗中分别读出什么景象?又分别能悟到什么道理呢?其一:其二:2、这两首小诗在表现手法的使用和风格特征上有什么样的共同之处?请简要

2、回答。参考答案:1、其一,景象:一块半亩见方型的小水塘,像是一面展开的镜子,平静清澈,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一切都是那么和谐美好。哲理:半亩水塘因有了活水的不断补给,才显得清澈明亮,人的智慧、知识也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永远地增长。人要心灵澄明,就得活读书、读活书,时时补充新知。也可以理解为只有不断地从生活中吸取养料,才能写出富有活力的动人心弦的好作品,才能达到新的境界。其二,景象:一夜的时间里,江河里的春水顿时涨起来了,这使得大战船漂浮在水面上犹如一根羽毛那样轻了。往日少水时,多少人花费了多少力气也不曾移动巨船一尺一寸,如今好了

3、,船可以自由自在地航行在河流当中。5哲理: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是因为积累多了,人会达到游刃有余的境地。读书积累是以贯通为归宿,而贯通则以积累为基础,这是人们在读书中需要把握的。人的修养也是一样,往往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无句无束,自由自在。(言之成理即可)2、这两首诗都是借景喻理诗,都以鲜明的形象表达自已在学习中悟出的道理,既具有启发性,也并不缺乏诗味,景和情同样富于吸引力,其所包含的思辨性,非常引人入胜,正是所谓的“寓物说理而不腐”。第二阶段——课前独学(温故而知新)请认真阅

4、读下列常识,提取关于朱熹及其理学的核心知识点。一、作者简介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谥文,世称朱文公,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又独立发挥、完善,后人称为程朱理学。朱熹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被誉为继孔子后最博学的儒家代

5、表人物。儒家经典《易》《诗》《书》《礼》《春秋》,朱熹都有注释和研究。在朱熹的所有著述当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四书章句集注》。朱熹将《大学》《中庸》与《论语》和《孟子》并称四书,并用毕生精力为之注释。朱熹受教于父,聪明过人。四岁时其父指天说:“这是天。”朱熹则问:“天上有何物?”其父大惊。他勤于思考,学习长进,八岁便能读懂《孝经》,在书题字自勉曰:“苦不如此,便不成人。”朱熹十岁时父亲去世。当时的道学家一部分排佛,一部分醉心学佛,他们皆属后者。因此朱熹既热衷于道学,同时于佛学也有浓厚兴趣。十八岁的朱熹参加乡贡,据说就是以佛学禅宗的学

6、说被录取的。二、关于理学的常识1、理学的产生——典故——鹅湖盛会淳熙三年(1176年),朱熹与当时著名学者陆九渊相会于江西上饶鹅湖寺,交流思想。但陆九渊属主观唯心论,他认为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着真、善、美,主张“发明本心”,即要求人们自己在心中去发现真、善、美,达到自我完善。这与朱的客观唯心说的主张不同。因此,二人辩论争持,不欢而散。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有名的“鹅湖会”。从此有了“心学”与“理学”两大派别。52、理学发展概况。理学兴起于北宋时期,周敦颐和张载是理学的奠基人,理学体系形成于程颢、程颐两兄弟。南宋是理学的发展的高峰,出现了朱熹

7、、吕祖谦、陆九渊等重要的理学家。到了元代,程朱理学成为官学。明代中期,随着朱学逐渐走向僵化,王守仁心学崛起并广泛传播。明代后期,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对宋明理学作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宋明理学在历经了六、七百年的发展以后,逐渐在思想学术领域衰落了。3、朱熹的理学思想。朱熹的理学思想,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

8、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三、《朱子语类》及其特点朱子语类》140卷,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四书”占51卷,“五经”占29卷,哲学专题如理气、知行等,专人如周、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