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ID:44687180

大小:38.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24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1页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2页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3页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4页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姓名-学号班级———————————密—————————————封———————————线———————————————————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一、单选题1.著名史学家王国维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事;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的宗法制。对其所谓“天”的正确理解是(  )A.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B.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C.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D.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2、“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

2、义而亡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而事异’”对这一观点的正确评述是(  )A、儒家对仁政的提倡B、法家进步的历史观C、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D、佛家慈悲为怀主张3.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②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③社会秩序的稳定④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4、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到:“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步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却屡次有

3、‘封建’思想之复活。……平民政府的……思想则为‘无为而治’,‘无为’之实则为‘因循’”。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①汉初沿袭周朝分封制②汉承秦制体现在大体沿袭了秦朝的官僚制度③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贯穿汉代④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建立的封建政权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5、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A、丞相B、郡守C、县令D、刺史6.下列哪一言论不是董仲舒进一步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的体现()A.“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B.

4、“塞兼并之路”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D.“春秋大一统”7、“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人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种景象不会出现在(  )A、秦朝B、南朝C、唐朝D、宋朝8、秦、隋两个王朝国祚短促,却分别为汉、唐盛世奠定了基础。他们共同的历史贡献是(  )A、制定了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制度和政策B、开辟了沟通南北经济交流的运输通道C、修筑了规模庞大的军事战略防御工程D、推行了思想统一服务政治统一的方法9、“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文中的“它”是指(  )A、汉中外朝制度B、唐三省六部

5、制C、元朝行省制度D、明朝的内阁制度10.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老最好的制度。”甚至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从时代发展以及创立角度看,该“发明”的着眼点在于(  )A.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B.弘扬儒学正统,约束官吏言行C.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D.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11.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材料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A.长安城商业发展范围扩大B.长安城内的夜市非常繁荣C.住宅区内出现了商业活动D.唐政府设立了新

6、的商业区12、宋太宗曾说:“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他所说的“内患”主要指(  )A、宦官专权B、武将跋扈C、农民起义D、外戚干政第II卷(非选择题52分)二、材料分析题13.(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

7、,“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