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作业26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作业26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含解析)新人教版

ID:44692300

大小:284.35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10-24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作业26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作业26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作业26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作业26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4页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作业26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作业26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含解析)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后限时作业26 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时间:45分钟1.如图为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两个带有等宽遮光条的滑块A、B的质量分别为mA、mB,在A、B间锁定一压缩的轻弹簧,将其置于气垫导轨上.已知遮光条的宽度为d.接通充气开关,解除弹簧的锁定,弹簧将两滑块沿相反方向弹开,光电门C、D记录下两遮光条通过的时间分别为t1和t2.(1)本实验需要调节气垫导轨水平,调节方案是接通充气开关,调节导轨使滑块能在气垫上静止或滑块经两个光电门的时间相等.(2)调节导轨水平后进行实验,若有关系式=,则说明该实验动量守恒.(3)某次实验未接通充气开关,锁定时弹簧压缩的长度不变,光电门C

2、、D记录下两遮光条通过的时间分别为t3和t4,两滑块与导轨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若要测出该动摩擦因数,还需要测量的量是两滑块到光电门的距离x1、x2或AC、BD之间的距离.解析:(1)实验时要调整气垫导轨水平,具体措施为:接通气源,如果滑块能在气垫上静止,则表示气垫导轨调整至水平状态.(2)两滑块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弹开前动量为零,故弹开后满足mAvA=mBvB,即mA=mB,所以=,只要该式成立,则验证实验成功.(3)弹簧的势能Ep=mA2+mB2,Ep=mA2+mB2+μmAgx1+μmBgx2,故还需测量两滑块到光电门的距离.2.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气垫

3、导轨上放置着带有遮光板的滑块A、B,遮光板的宽度相同,测得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实验中,用细线将两个滑块拉近使轻弹簧压缩,然后烧断细线,轻弹簧将两个滑块弹开,测得它们通过光电门的时间分别为t1、t2.(1)图2为甲、乙两同学用螺旋测微器测遮光板宽度d时所得的不同情景.由该图可知甲同学测得的示数为3.505mm,乙同学测得的示数为3.485mm.(2)用测量的物理量表示动量守恒应满足的关系式m1=m2,被压缩弹簧开始储存的弹性势能Ep=+.解析:(1)甲图,螺旋测微器的固定刻度读数为3.5mm,可动刻度读数为0.01×0.5mm=0.005mm,所以最终读数为3.5mm

4、+0.005mm=3.505mm;乙图,螺旋测微器的固定刻度读数为3mm,可动刻度读数为0.01×48.5mm=0.485mm,所以最终读数为3mm+0.485mm=3.485mm.(2)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可知,设向右为正方向,则应满足的表达式为0=-m1v1+m2v2,即m1v1=m2v2,v1=,v2=,故有m1=m2;根据功能关系可知,储存的弹性势能Ep=m1v+m2v=+.3.如图甲所示,在水平光滑轨道上停着甲、乙两辆实验小车,甲车系一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启动打点计时器甲车受到一水平向右的冲量.运动一段距离后,与静止的乙车发生正碰并粘在一起运动.纸带记录下碰撞前

5、甲车和碰撞后两车运动情况如图乙所示,电源频率为50Hz,则碰撞前甲车运动速度大小为0.6m/s,甲、乙两车的质量之比m甲m乙=21.解析:由图乙可得碰前甲车的速度为v1=m/s=0.6m/s碰后两车的共同速度v2=m/s=0.4m/s由动量守恒定律有m甲v1=(m甲+m乙)v2由此得甲、乙两车的质量之比m甲m乙=v2(v1-v2)=0.4(0.6-0.4)=21.4.“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实验中:(1)入射小球m1=15g,原静止的被碰小球m2=10g,由实验测得它们在碰撞前、后的xt图象如图甲,可知入射小球碰撞后的m1v′1是0.007_5kg·m/s,

6、入射小球碰撞前的m1v1是0.015kg·m/s,被碰撞后的m2v′2是0.007_5kg·m/s,由此得出结论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2)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本实验中,实验必须要求的条件是B、C、D.A.斜槽轨道必须是光滑的B.斜槽轨道末端点的切线是水平的C.入射小球每次都从斜槽上的同一位置无初速释放D.入射小球与被碰小球满足ma>mb,ra=rb(3)图中M、P、N分别为入射小球与被碰小球对应的落点的平均位置,则实验中要验证的关系是C.A.ma·ON=ma·OP+mb·OMB.ma·OP=ma·ON+mb·OMC.ma·OP=ma·OM+mb·OND.ma·OM=ma

7、·OP+mb·ON解析:(1)由图甲所示图象可知,碰撞前球1的速度:v1==m/s=1m/s,碰撞后,球的速度:v1′==m/s=0.5m/s,v2′==m/s=0.75m/s,入射小球碰撞后的m1v′1=0.015×0.5kg·m/s=0.0075kg·m/s,入射小球碰撞前的m1v1=0.015×1kg·m/s=0.015kg·m/s,被碰小球碰撞后的m2v′2=0.01×0.75kg·m/s=0.0075kg·m/s,碰撞前系统总动量p=m1v1=0.015kg·m/s,碰撞后系统总动量p′=m1v′1+m2v′2=0.015kg·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