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语文期中复习卷

八年级上语文期中复习卷

ID:44813301

大小:4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29

八年级上语文期中复习卷_第1页
八年级上语文期中复习卷_第2页
八年级上语文期中复习卷_第3页
八年级上语文期中复习卷_第4页
八年级上语文期中复习卷_第5页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语文期中复习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八年级上期中复习卷       班级:姓名:学号:一、基础知识1.下面几行文字优美生动,读一读,然后完成(1)——(3)题。爱心是一片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wèijiè;爱心是,使心灵枯萎的人感到情感的滋润。(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泓:;wèijiè(2)第二句中,加点的词语“濒临”的意思为:(3)仿照第三句的句式和修辞手法,把第四行句子补充完整。答:2.找出下列每组词中的错别字,并

2、改正。 A.狼籍颓唐祸不单行触目伤怀B.尴尬烦燥情郁于中长途跋涉 C.愧怍颠沛大廷广众穷途潦倒D.伎俩荒辟微不足道莫明其妙3.下列文学常识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A.《阿长与<山海经>》——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呐喊》 B.《老王》——杨绛——作家、文学翻译家——代表作《围城》 C.《背影》——朱自清——散文家、诗人、学者——代表作《荷塘月色》 D.《信客》——余秋雨——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代表作《文化苦旅》4.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镶qiàn()zuàn()着xīn()然闲li

3、áo() 骷髅()荒僻()愧怍()压根儿()5.文学常识填空。 《老王》的作者是,原名,作家、文学翻译家,著有散文集《》,长篇小说《洗澡》。她的丈夫是,字,学者、作家,著有小说《》和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篇》等。6.下列加点字注音有错的一项是() A.疮疤chuāng烦琐suǒ絮说xùB.震悚sǒng惊骇hài掳去lǔC.惶急huáng憎恶è诘问jié7.填空。 鲁迅,原名,人,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家、家、家。 《》是一本回忆青少年时期生活的散文集。8.仿写,用句中加点的词语再写一段话。 我以为,她一定最安全了,既不做门房,

4、又不是小孩子,也生的不好看,况且颈上还有很多灸疮疤。 答:二、文言文知识(一)桃花源记9.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男女衣着()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通“俱”,完全;详尽。)(2)渔人甚异之。(异,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3)复前行,欲穷其林。(前,形容词用作状语,向前)(4)其中往来种作。(其,代词,那)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沿着)(2)初极狭,才通人。(仅)

5、(3)闻之,欣然规往。(计划)(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色的头发)12.写出下列加点字词的古今异义。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义:今义: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古义:今义: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今义: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古义:今义:13.走进作者。(1)《桃花源记》作者,是我国(朝代)时期的著名诗人。(2)本文虚构了一个的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追求。(3)成语出自这篇课文,用它来比喻(4)本文以为线索,按照桃源,桃源,桃源的顺序来记叙渔人的所历、所见和所闻,写得亦真亦幻,似有若无,虚实相

6、间,令人心驰神往。14.理解积累(1)写桃源中环境美异的句子是:(2)写桃源人和平劳动与幸福生活的句子是:(3)写桃花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4)写桃源人来此绝境的原因是:(5)写桃源不易被人发现的句子是:(6)写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的句子是:15.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落英缤纷()便要还家()咸来问讯()处处志之()桑竹之属()不复出焉()便扶向路()欲穷其林()16.文章开头对桃花林的描写有什么作用?17.第二段着重写的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8.文中写渔人为桃花源人“具言所闻”,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19.“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20.渔人出桃花源后,“处处志之”,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二)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⑴、陶后鲜有闻()⑵、濯清涟而不妖()⑶、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8、()⑷宜乎众矣()8、翻译下列句子(4分)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⑵、莲之爱,同予者何人?9、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答:10、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