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验收检测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验收检测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ID:44837306

大小:38.56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10-30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验收检测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1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验收检测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2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验收检测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3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验收检测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4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验收检测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验收检测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五单元验收检测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Ⅰ卷 阅读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纸上的竹吕峰古之文人雅士与气节之士,大抵都爱竹,所谓“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正是这种心态的写照。在我看来,竹生长于山野之间,挺拔苍翠,自有一种洒脱俊朗之姿与清冷之气。节象征节操,中空则虚怀若谷,正因如此,几千年来,竹子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所以我不仅爱山野之竹,亦爱纸上之竹。画墨竹起于唐代,据说吴道子、王右丞都是此中妙手,但未见他们流传的作品。宋

2、代最有名的要数文与可,苏轼曾对他称赞备至,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说:“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苏轼为文与可所画的偃竹题了此文,千百年来引用者甚多。所谓胸有成竹方能画竹,无疑是一种行家的见识。其实苏轼也是极擅画竹。他画的竹子,个性十分强烈,有着浓厚的禅味与浑然天成的真趣,所谓“东坡竹之庄子”“妙而不真”,即只求神韵,不必求其形似。米芾

3、曾在《画史》中记载苏轼画竹的情形,说:“子瞻做墨竹,从地一直起自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可见苏轼的艺术观与他的文学观是一致的,那就是崇尚“行云流水”式的自然之道。元代有赵孟頫、李息斋、吴仲圭诸人,都以画竹出名,但以吴镇的竹子画得最好,能穷极变化、神形兼具,能和文与可相媲美。明代的马守真、清代的郑板桥,都是画竹圣手。尤其是郑板桥的墨竹,风骨神采,写画描摹,古今无出其右者。郑板桥一生最喜欢画兰草与竹,兰为花中君子,竹为气节象征,这里面自然寄寓着他愤世嫉俗的孤标傲岸的情怀。他的兰草有书法味,他的竹子有超逸气,瘦劲凄

4、寒、叶如刀戟。一幅墨竹,间以怪石幽兰,在风中挺立,铁划银钩,迥然写出人性的倔傲出尘。曾在一家博物馆见过他的一幅墨竹图,三两竿瘦竹崛立风中,枝叶如戟,似闻啸叫之声,竹根深深扎进石隙中去,万物凄迷,唯竹挺然,不曲不弯,仿佛是郑板桥灵魂的独语。郑板桥以竹写自己的心境,写自己的人格,竹子是他内心世界的观照物,仿佛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以及“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写照。他曾在自己画的一幅墨竹上题诗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櫜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醉里挑灯看剑固然悲壮,而于浊世中持一份清正尤其不易。郑板桥画的竹,其中滋

5、味世上能有几人真领会的?后世冒先生之名的墨竹赝品遍及海内,虽能形似,神韵气概却全无,行家一看便知。因为没有那种深邃的对世情的洞察与孤标傲岸的精神,即使画出了竹子的形态,也一定画不出其品格与风神。所以这世上会画竹的甚多,而只有郑板桥的竹子能够瘦劲地立于岁月的风中,可见画品即人品。纸上的竹,其实来自于人的心中。1.下列对于“纸上的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纸上的竹”即用墨画在纸上的竹子,是画幅上竹的艺术形象,相传唐吴道子是墨竹画的高手。B.“纸上的竹”的形成过程是“实有之竹”到“眼中之竹”,“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最后“胸中

6、之竹”再到“纸上的竹”。C.“纸上的竹”是“生长于山野之间,挺拔苍翠,自有一种洒脱俊朗之姿与清冷之气”的“竹”。D.“纸上的竹”是画竹者的精神和品格的外在表现形式,它能反映画竹者人品的高下。答案 C解析 “纸上的竹”错,应是“实有之竹”。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板桥之竹具有超凡脱俗的气质。他的一幅墨竹,间以怪石幽兰,在风中挺立,能鲜明地传达出人性的倔傲出尘。B.“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作者由萧萧飘动的竹叶联想到民间的疾苦,说明作者具有同情下层人民的思想感情。C.郑板桥的墨竹,无论风骨神采,还是写画

7、描摹,都要高出宋代的文与可、苏轼,元代的吴镇,明代的马守真。D.苏轼画竹只求神韵,认识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答案 D解析 “认识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少纵则逝矣”是苏轼评价文与可的话,而非自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自然之物的竹子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所谓“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就反映了人们对它特有的喜爱之意。B.兰为花中君子,竹为气节象征。郑板桥的兰草有书法味,竹子有超逸气,瘦劲凄寒、叶如刀戟。这里面自

8、然寄寓着他愤世嫉俗的情怀。C.米芾评价苏轼画竹崇尚“行云流水”式的自然之道。认为他画的竹子,个性十分强烈,有着浓厚的禅味与浑然天成的真趣。D.后世的冒牌先生们由于没有郑板桥的人格和心境,即使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