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尿液的浓缩于稀释作用 文档

肾脏尿液的浓缩于稀释作用 文档

ID:44870705

大小:9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31

肾脏尿液的浓缩于稀释作用 文档_第1页
肾脏尿液的浓缩于稀释作用 文档_第2页
肾脏尿液的浓缩于稀释作用 文档_第3页
肾脏尿液的浓缩于稀释作用 文档_第4页
资源描述:

《肾脏尿液的浓缩于稀释作用 文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肾脏尿液的浓缩于稀释作用  所谓尿的浓缩和稀释是根据尿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比较而言。排出的尿,其渗透压比血浆高,称为高渗尿,尿的渗透压可达1200mOsm/L,约为血浆渗透压(300mOsm/L)的4~5倍,这表示尿被浓缩;反之,如果尿的渗透压比血浆低,称为低渗尿,尿的渗透压可低至30~~40mOsm/L,仅是血浆渗透压的1/10,这表示尿被稀释;排出的尿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称为等渗尿。这表明肾脏具有浓缩或稀释尿的功能。       当小管液沿降支流动时已逐渐转变为高渗,而到髓袢底部时,渗透压最高,当小管液沿升支上升时,其渗透压

2、又逐渐下降。实验证明降支对水的通透性较高,而对溶质的通透性甚小,而在髓袢升支,细胞膜对水不具有通透性,而对溶质(如Na+、Cl-、尿素等)则具有较高的通透性。在髓袢升支粗段,溶质中Cl-是主动重吸收的,而Na+和尿素是被动重吸收的,但水不能透过。结果导致在升支的周围髓质组织间隙液出现局部高渗。故外髓部的渗透压梯度主要是由升支粗段NaCl的重吸收所形成。愈靠近皮质部,渗透压愈低;愈近内髓部,渗透压愈高。  内髓部渗透压梯度的形成,目前认为与尿素的再循环有密切关系。①远曲小管及皮质和外髓部的集合管对尿素不易通透。当小管液流经此部分时,在AD

3、H的作用下,水被重吸收,使小管液中尿素的浓度逐渐升高。②当小管液进入内髓部集合管时,此部管壁对尿素的通透性大,小管液中的尿素迅速地向组织液扩散,造成了内髓部组织液中尿素浓度增高,形成高渗。③髓袢降支和升支的逆流倍增作用。即降支的对水易通透,而对NaCl不易通透;而水即由降支细段渗透入内髓部组织间隙,而小管液中NaCl的浓度成倍增加。④而升支细段对水不易通透,而对NaCl易通透,由于此段小管液中NaCl浓度高于组织间隙液,藉浓差,NaCl进入组织间液,进一步提高了内髓部的渗透压。同时其小管液中NaCl浓度逐渐降低,这样降支和升支就构成了一

4、个逆流倍增系统,使内髓组织间液形成了渗透压梯度。⑤由于升支细段对尿素具有通透性,所以组织间液中的尿素可以进入升支细段,再流经升支粗段、远曲小管集合管,形成尿素再循环.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过程如下:集合管与髓袢平行,处于渗透压梯度中。当小管液经远曲小管近端向其远端、集合管方向流动时,由于这二部分对水的通透性受ADH的调节,当ADH增多时、管壁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加,由于相应各部的组织间液处于高渗状态,水由管腔内渗入组织间隙,使尿逐步浓缩,形成了高渗尿。在无ADH作用时,则此两部分管壁上皮细胞对水不易通透,而此时从远曲小管流来的小管液已呈

5、低渗,再由于小管液中的Na+继续被主动重吸收,其渗透压进一步下降。同时,又由于水重吸收减少,尿素在小管液中的浓度也不如前一种情况,因此其扩散到髓质组织间隙的量也减少,造成髓质间隙高渗的情况要比有ADH时小。上述因素使机体在无ADH时尿量增多并稀释。 综上所述,尿液的浓缩和稀释主要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髓质渗透压梯度的形成;二是ADH分泌的调节,ADH的分泌是受血浆中晶体渗透压调节的。从髓质渗透压梯度的形成全过程来看,髓袢升支粗段对Cl-的主动重吸收是主要的动力,而尿素的再循环和髓袢的逆流倍增作用则促成了整个髓质建立了渗透压梯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