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中轴线

北京城市中轴线

ID:44876372

大小:3.50 MB

页数:17页

时间:2019-11-01

北京城市中轴线_第1页
北京城市中轴线_第2页
北京城市中轴线_第3页
北京城市中轴线_第4页
北京城市中轴线_第5页
资源描述:

《北京城市中轴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北京城市中轴线摘要:中轴线是北京城建筑规划的一大特征。传统意义上,中轴线是一条7.8公里的城市规划带,贯穿着北京城的南北。这条线上坐落着众多代表最高艺术成就的古建筑群,它们见证了北京城近800年来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使中轴线成为北京一道记忆的轴线。在北京新城市规划中,这条轴线继续向北延伸至13公里,2008年奥运会活动中心区即设立在中轴线的北端。新建筑在旧建筑旁崛起,北京城的面貌在改变。不过,几百年来北京城中轴线的布局以及这条中轴线的面貌始终没有发生质的改变,它融入了北京人的生活,为今日北京连接起了昨天与未来。本篇文章将介绍不同时期

2、中轴线及其延伸线上的变化,以及中轴线区域的人文生活景观与周边建筑规划,并讲述中轴线后中国文化的内涵。关键词:北京,中轴线,变迁,格局,空间结构,发展中轴线的起源要探讨中轴线的起源,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建城思想。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王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相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也就是说,在周朝的时候,皇城中间是宫城。皇城比宫城大一点。这在北京城的布局中没有变化,北京城的皇城就在中间,然后就是层层包围,层层套着。可见,这个思想在周朝就确定了。但

3、是周朝城和现在的北京城有一个不同。那时候,人们建城讲究每面要有三个城门,而且道路要都对着,它这个九经九纬,经和纬就是横的竖的它都对着,皇城在中间,这就是古代最早的建立都城的思想,这种思想有好多专家考证过,说是源于中国的井田制,因为中国的井田制就是方块的,方块不断地罗砌在一起,是中国最早的建城的思想,所以中国很多城是方的,凡是规划的城都是方的。《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的是儒家的礼制思想。《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

4、成的时代。北京中轴线的演变与形成北京城还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先有规划而后建的城,有很多城市,比如上海,大连,青岛,是依地势,依海边,或是依河流而建的。但北京不同,北京城是先有规划再建城的。是依据周王城的思想,在一块空地上建起的一座方形的城,皇城在城中央。但是这种思想到汉以后,发生一个变化,那就是明显的城市中轴线的出现。现代考古发掘,三国时期,曹操建的邺城里面,每条路都对着,它有一条路更突出了,对着皇城,这就是最早的在城市里头引用中轴线的都城。北京的中轴线始于元朝对大都城的规划设计。忽必烈于至元元年(1264年)八月颁诏以燕京为中都,作为

5、陪都。忽必烈当时对金中都东北郊外金朝皇帝的离宫大宁宫非常欣赏,下令加以修缮,将自己的驻跸之地设在这个叫做琼华岛的地方。1267年,在此地建城,首先于积水潭东北岸选定了全城的几何中心(相当今鼓楼处),设中心台,建中心阁。由中心台向南.切积水潭东岸向东最突出的地方(相当后门桥处),引一条正南正北的直线,确定为全城的中轴线,这就是现在北京旧城中轴线的确定之始。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元大都整体(包括城郭)基本竣工。元大都的中轴线南起丽正门北达中心阁,全长约3750m。中心阁作为元大都中轴线的北端结束点,与南端的起点——丽正门遥相呼应,大内主

6、城门和主殿都建在这条中轴线上,配殿和其他建筑分列中轴线两侧,从而形成一组相对完整的中轴线建筑群。明北京的中轴线和历史上中轴线有什么不同?首先,明北京的中轴线向南延伸至外城,使进入皇城和紫禁城的道路拉得更长,全长7.8公里,从而增加了对皇权神秘莫测和崇高景仰的心理暗示。从永定门开始,中轴线两侧就严格地保持着均衡对称的格局,从外城东侧的天坛和西侧的先农坛,到内城东侧的文职机关和西侧的武职机关,到皇城东侧的太庙和西侧的社稷坛,到紫禁城前朝东侧的文华殿和西侧的武英殿,到紫禁城后廷东侧的东六宫和西侧的西六宫等等,都显示出两翼对称、中轴突出的整体格

7、局。这些建筑物的序列和功能,既有效地满足了各种活动的要求,又严格地表达了礼制秩序,还清晰地昭示了中央集权的威严,更有力地突出了紫禁城的核心地位,将“皇权至尊”的思想发展到了极点。中轴线上的建筑体量高达、色彩艳丽、金碧辉煌,成为一条在规划布局上集中显示礼制的中枢脊梁。明代中轴线除了继承元代的思想之后,最主要的就是它建了景山,原来的中轴线上景山位置上有圆形建筑,上面没有山。景山是挖湖堆出来的山,其巧妙之处在于,这使得紫禁城建筑群有了靠山,并且与奉天门(太和门)前的内金水河形成“背山面水”的格局。这座小山在北京小平原上异峰突起,这不仅增加了城

8、市景观,也使中轴线的内容大大增加了。最后一个它的变化,就是把钟、鼓楼放到了中轴线的末端。元朝中轴线的最北边是个寺庙,叫万宁寺,万宁寺有一个建筑叫中心阁;金中都的时候中轴线北端也有个寺,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叫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