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2血液

动物生理学-2血液

ID:45022599

大小:1.13 MB

页数:34页

时间:2019-11-07

动物生理学-2血液_第1页
动物生理学-2血液_第2页
动物生理学-2血液_第3页
动物生理学-2血液_第4页
动物生理学-2血液_第5页
资源描述:

《动物生理学-2血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1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2.2血细胞生理2.3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2.4血型和输血原则第2章血液第2章血液2.1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体液与内环境概念动物体内所含液体总称为体液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称为内环境。一、血液的组成血浆呈淡黄色的液体,占全血体积55%血液红细胞45%血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小于1%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血浆的化学成分血浆含水约90~92%含溶质约8~10%(其中血浆蛋白含量为7~9%)白蛋白:分子量最小,含量最多调节血浆和组织液间的渗透压球蛋白:α、β球蛋白--参与脂类和脂溶(α、β、γ球蛋白)物质的运输γ球蛋白--是淋

2、巴细胞分泌的抗体,参与免疫反应纤维蛋白原:分子量最大,含量最少参与血液凝固二、血浆的理化特性1.血浆渗透压溶液渗透压:指溶液中的溶质颗粒吸取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一种力量。渗透压大小与溶质的颗粒数有关。颗粒愈多,渗透压愈大,水总是从渗透压低的一侧流向高的一侧。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组成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主要为NaCl)(主要为白蛋白)压力大小意义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保持细胞正常形态和功能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2.血浆的酸碱度(pH值):(1)正常值:哺乳动物pH为7.2~7.5(人:7.35-7.45)(2

3、)维持相对稳定的因素:①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主:NaHCO3/H2CO3缓冲对(比值20∶1)次:Na2HPO4/NaH2PO4、血浆蛋白钠盐/血浆蛋白、K2HPO4/KH2PO4等红细胞上的缓冲对:血红蛋白钾盐/血红蛋白、氧合血红蛋白钾盐/氧合血红蛋白②通过肺和肾的调节:三、血液的机能(1)运输功能O2、CO2、激素、离子、营养物质等(2)防御功能白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抗体;(3)维持内环境稳定体液酸碱平衡、水平衡、体温恒定(4)体液调节2.2血细胞生理一、红细胞生理特性(一)可塑性变形:红细胞在通过口径小于它的血管时将发生变形,通过后又恢复原状,称为可塑性.可塑性的影

4、响因素1表面积与体积比比值愈大,可塑性愈大2红细胞内粘度粘性愈大,可塑性愈小3红细胞膜的弹性弹性愈大,可塑性愈大(二)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悬浮稳定性----红细胞在血浆中能够保持悬浮状态而不下沉的特性称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血沉----以第1小时末在血沉管中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沉降速度,简称血沉。(三)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膨胀、破裂,使血红蛋白释出,这一现象称红细胞溶解,简称溶血。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和溶血的特性,称为渗透性脆性。(四)红细胞的生成(1)红细胞生成所需要的原料蛋白质、铁、叶酸、维生素B12和维生素C等(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促红细胞生成

5、素雄激素、甲状腺素、生长素可增强红细胞生成,雌激素抑制红细胞生成。二、白细胞生理的功能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酸性粒细胞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红细胞(一)白细胞的功能1.中性粒细胞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细胞,是炎症时的主要反应细胞。当急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多,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增多。2.单核细胞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其吞噬力大为增强,能吞噬较大颗粒。3.嗜碱性粒细胞胞内的颗粒中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参与过敏反应。趋化因子A:吸引、聚集嗜碱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4.嗜酸性粒细胞: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致敏作用。参与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

6、所以,患过敏性疾病和某些寄生虫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5.淋巴细胞:参与机体特异性免疫T淋巴细胞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B淋巴细胞主要与体液免疫有关。三、血小板生理(一)血小板的生理特性1.凝血和止血作用:损伤:当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暴露出胶原纤维↓粘附:血小板粘着在胶原纤维上→吸附凝血因子↓→促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松软血栓聚集: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释放:释放血小板因子→促进纤维蛋白形成↓→网罗血细胞→扩大血栓收缩:在Ca2+作用下其内含蛋白收缩→血凝块回缩→坚实血栓2.纤溶作用:血小板解体释放出的纤溶酶以及纤溶酶激活物,可以激活纤溶系统,有利于血凝块的液化,保持血管中血流的畅通

7、。2.3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一、生理止血血液从血管流出,在正常情况下经数分钟出血将自行停止,称为生理止血。生理止血过程包括三个过程:(1)小血管受伤后立即收缩(2)血栓形成,实现初步止血(3)纤维蛋白块形成一、血液凝固:血液凝固(血凝)----血液由溶胶状态变成凝胶状态的过程。2.3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1.凝血因子2.凝血过程凝血过程可分为三个步骤(基本过程):凝血酶原激活物Ⅹ→Ⅹa↓↓凝血酶原→凝血酶Ⅱ→Ⅱa↓(Ca2+)↓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Ⅰ→Ⅰa触发血液凝固有两种途经:①内源性激活途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