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学十讲」读后感

中医脉学十讲」读后感

ID:45104752

大小:27.01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09

中医脉学十讲」读后感_第1页
中医脉学十讲」读后感_第2页
中医脉学十讲」读后感_第3页
中医脉学十讲」读后感_第4页
中医脉学十讲」读后感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脉学十讲」读后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医脉学十讲」读后感1楼基本上,「中医脉学十讲」从一开头就对于中医脉诊持非常怀疑的态度,并且引经据典证明中医脉诊具有许多不合理及不科学的地方,甚至是以西医理论的角度来看待中医脉诊。尤其是「第四讲桡骨动脉分主脏腑的不合理」更直接否定了“寸关尺”分主脏腑之说,我节录该讲之小结,如下:----------------------------------------------------------说来说去,强以一条动脉分主脏腑的理论,上不宗《内经》,下难符科学,凭空臆说,仍不离五行往复,无论于古于今,稍微明理者,都不足置辨,即以古还今,请看几辈古人的批评罢!李时珍《

2、濒湖脉学》:“余每见时医于两手六部之中,按之又按,曰某脏腑如此,某脏腑如彼,俨若脏腑居于两手之间,可扪而得,种种欺人之丑态,实则自欺之甚也。”《吴草芦文集》:“医者于寸关尺辄名之曰......此心脉,此肺脉,此肝脉,此脾脉,此肾脉者,非也,五脏六腑凡十二经,两手寸关尺者,手太阴肺经之一脉也......肺为气所出之门户,故名曰气口,而为脉之大会,以占一身焉!”王正宗《难经疏义》:“诊脉之法,当从心肺俱浮,肝肾俱沈,脾在中州之说,王叔和独守寸关尺分部位,以测五脏六腑之脉者,非也。”李、吴、王的说法,固然不尽如人意,然而

3、他们都不信任寸关尺分主脏腑之说,这一点是正确的。----------------------------------------------------------在本版(爱爱医论坛)的讨论中“通往上工之路---古脉法整理与研究(上)”也有一样的引述!遗憾的是我在《濒湖脉学》里找不到任应秋先生所引用的内容,想必任先生所使用的书可能是较不流通的版本吧?!烦请有读过这版本的朋友,告知一下,长长见识也好。另外,我在中医瑰宝苑里,看到一篇脉诊经验交流座谈的内容,其中“脉诊学的宝藏”作者:萧熙,我节录一部分,如下:-----------------

4、-----------------------------------------四、关于脉学的反对论者在前人的书籍里面,也有人持反对的论调来非难脉学。这个问题应该如何来看待它呢?我看:唯脉学论者给予他以一些适当的批判,是合乎“情理之常”的。但是对于无视和蔑视脉学的谰言,则应有所区别。一些对脉学在诊断上的重要地位持一棍子打死态度的,这样的人大约有两种:一种是文字之医,经验少,只晓得做文献资料整理和编辑的工作。一种是不肯去细心体会,这种人在脉上摸来摸去,一辈子摸不到什么东西。由于他个人摸不着,便说“切而知之”或据脉论症和据脉议药是靠不住的,

5、甚至反口诋之为江湖术。这种人除一般的几个显而易见的脉象外,根本不承认什么叫脉学。他的毛病主要是既不虚心研索,又未曾得到师傅口授,以致摸不着窍门。因而在治理奇难大症方面,往往把捉不定,或竟望望然而去之。龙君由先生说:“学医者,每多药性不熟,脉理不精。果能心如明镜,洞悉某药与某病相称,某脉与某症相应,则治病自不难矣”。可见“心必精脉”,是和熟悉药性同样重要的。好几位老先生和在座的几位前辈,对任应秋先生的脉学研究十讲有意见,关于脉学方面的见仁见智,当然很难强人所同。但把祖国医学的精华部分之一的脉诊,全盘否定;认为看脉知病是医生像煞有介事的故弄玄

6、虚,属于欺人之谈,从而对于医生在临床上聚精会神诊脉的工作态度,加以歪曲的夸张和丑化,这一点对所著十讲一书的价值是十分叫人惋惜的。任先生是我的后期同学,渊博精勤,也可能在脉学上有他的真知灼见,“则非余之所敢知”。这里,纯然是就学术方面来谈脉诊,对事不对人。----------------------------------------------------------上文中暗指任应秋先生是属于“文字之医,经验少,只晓得做文献资料整理和编辑的工作”的人,难怪他着的“中医脉学十讲”,不管我怎么看都觉得很别扭,讲脉学却又

7、否定脉学,这不很奇怪吗?我比较好奇的是,如果只有几个人写书说“寸关尺分主脏腑之说”是胡说八道,那又为何大多数医者皆乐以“寸关尺”为诊呢?反过来说,假如写书的人根本不懂脉诊,很自然的就会鄙视脉诊,也不会相信有如此神奇的诊断法了!所以“假设性”的结论就是,绝大多数人不会脉诊,而大多数人的自我陶醉,以为自己会脉诊,少数人觉醒“既然大家都不会脉诊”,可见脉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