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通今探文言——文言文翻译方法 (课题)

博古通今探文言——文言文翻译方法 (课题)

ID:45116414

大小:3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10

博古通今探文言——文言文翻译方法 (课题)_第1页
博古通今探文言——文言文翻译方法 (课题)_第2页
博古通今探文言——文言文翻译方法 (课题)_第3页
资源描述:

《博古通今探文言——文言文翻译方法 (课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博古通今探文言——文言文翻译方法(课题)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与方法;2.懂得翻译时对词义的准确把握;3.翻译时要求语句通畅,语义完整。重点: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技巧。难点:对词义的准确把握。导入学习:由趣味文言文《施氏食狮史》导入新课学习。施氏食狮史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试释是事。一、文言

2、文翻译的原则信: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达:表意要明确,语气不走样,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语句要通顺。雅:要文字优美,亦即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一般而言,同学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要能做到前两点就可以了。二、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

3、,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二)具体方法文

4、言文翻译具体方法:对、留、删、补、换、调、变①“对”,即将文言文语句中的字词,逐个对译成字面意思与之完全相同的现代词语。余幼时即嗜学译文:我小时候就喜欢学习②“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③“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④“补”,就是增补。a.变单音词为双音词;例如:学而时习之。b.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例如:太丘舍去

5、,去后乃至。c.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⑤“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例如:余忆童稚时。“余”翻译时换成“我”。⑥“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⑦“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三)常见的

6、翻译失误类型   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可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2.以今义当古义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如:先帝不以臣卑鄙。误译:先帝

7、(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3.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上卿。误译: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4、词语翻译得不恰当。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误译: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

8、思。 5.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误译: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