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_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

第5讲_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

ID:45167560

大小:269.00 KB

页数:57页

时间:2019-11-10

第5讲_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_第1页
第5讲_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_第2页
第5讲_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_第3页
第5讲_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_第4页
第5讲_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5讲_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五讲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第一节魏晋玄学一、什么叫玄学?所谓“玄”,其本义是“黑而有赤色”,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幽远”。所谓玄学,就是讨论抽象深微之哲理的思想潮流。玄学是汉末经学衰落之后的一种思潮。此思潮以《老子》、《庄子》、《周易》三玄主旨为思想武器,针对儒家经书中曾经涉及但未尝深究的某些人生哲理问题,如“性情”、“形神”、“有无”等命题,通过谈辨的方式,予以评判探讨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学术风尚。二、正始之音根据历史记载,魏晋清谈玄学之风,始于魏齐王曹芳正始年间(240-249),中心人物是何晏和王弼,尤以后者

2、在玄学理论上的开拓最为显著。正始年间的玄学论辩主要就两个问题展开:第一、“有”、“无”之辩。第二、“言”、“意”之辩。1、“有”、“无”之辩从老庄贵“无”的思维出发,何晏和王弼强调“无”应该是世界的根本和世界统一性的基础,把“无”当作“有”的存在根据,提出了“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思想。夏侯玄曰:“天地以自然运,圣人以自然用。”自然者,道也。道本无名,故老氏曰“强为之名”。仲尼称“尧、汤荡无能名”,下云“巍巍成功”,则强为之名,取世所知而称耳。岂有名而更当云无能名焉者耶?夫惟无名,故可得遍以天下之名名之,然岂其名也

3、哉?(何晏《无名论》)如何理解“无”和“有”?根据《老子》第四十章所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显然,“无”应当被看做宇宙的本原,它在一切现象与事物之前。也就是说,“无”在历史与时间的序列中拥有绝对优先意味与原初意味,只有这种原初的“无”才能超越宇宙间各种现象与事物的个别性与差异性,成为一切的起点与基石。尽管任何事物与现象都在一定的时空中存在,都是由“名”与“形”来凸显自身,但是一旦离开具体的时空、语言与形色,它就无从存在,所以,凡是在时空中由形和名凸显的这种“有”,其个别性与差异性的事物与现象都是相对的,

4、短暂的,不能成为包容、涵盖、孕育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本源,所以,只有“无”才能成为时空形名的起点。认定“无”先于“有”的现实意义在“有”与“无”的讨论中,“无”被置于优先位置,不仅导致了思路起点的大转换,也导致了生活价值态度的大转换。由于“无”为本而“有”为末,那么与“无”相应的自然秩序就处在与“有”相应的道德秩序之前,与“无”相应的自然人性就处在与“有”相应的社会人性之前,纯朴、混沌的自然生活态度就处在明智、理性的礼乐生活态度之前,具有了价值上的绝对意味。2、“言”、“意”之辩老庄所标举的“无”,作为万象之本,不

5、在语言与形象之内,也不在时间与空间之内,它是“玄之又玄”,玄远幽深的,具有难以言传的特征。因此,在那个时代,“言”、“意”之辨成为了又一个热门话题。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王弼《周易略例·明象》)三、竹林之游正始之音后,魏晋之际,玄学清谈的代表人物为阮籍、嵇康、刘伶、向秀、阮咸、王戎、山涛七人。因

6、其常聚会于山涛故乡河内郡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一带茂密的竹林中,饮酒论玄,逍遥终日,故时人称之为“竹林之游”。旷达派风范阮籍、嵇康、刘伶属于清谈潮流中的旷达派人物,与何晏、王弼等玄理派人物略有不同,除了清谈老庄玄理之外,还有自己愤世嫉俗的狂放行为与嬉笑怒骂的犀利笔锋,对当时所处的虚浮礼法社会进行猛烈抨击。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妇曰:“敬闻命。”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示。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

7、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引酒进肉,隗然已醉矣。(《世说新语》)对儒家的批评阮籍以道家自然无为思想为武器,批评儒家采取种种“尊贤”、“竞能”、“争势”、“宠贵”、“重赏”、“严刑”等礼法之术,驱使天下上下相残,“诚天下残贼、乱危、死亡之术耳”(《大人先生传》)。嵇康同样以道家自然主义理论对儒家名教思想予以严厉批评,指出六经及仁义之学压抑个性,违反自然,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六经以抑引为主,人性以从欲为欢。抑引则违其性,从欲则得自然。然则自然之得,不由抑引之六经;全性之本,不须

8、犯情之礼律。故仁义务于理伪,非养性之要术;廉让生于争夺,非自然之所出也。(嵇康《难自然好学论》)四、元康玄学裴頠的“崇有论”。“自然”与“名教”的统一。1、裴頠的“崇有论”裴頠以“崇有”立论,提倡有为。他认为,物皆自然而然而生,生而有形质谓之“有”,如果没有“有”则不会有“生”,故“有”之本体当为“有”,不当为“无”。对客观万有之存在及其相互关系,他做出了概括性的解释:夫总混群本,宗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