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经营者激励机制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

上市公司经营者激励机制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

ID:453902

大小:312.64 KB

页数:34页

时间:2017-08-04

上市公司经营者激励机制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_第1页
上市公司经营者激励机制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_第2页
上市公司经营者激励机制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_第3页
上市公司经营者激励机制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_第4页
上市公司经营者激励机制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上市公司经营者激励机制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金融学上市公司经营者激励机制有效性研究一、立论依据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在十四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基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委托代理机制。为了使经营者和所有者的利益相协调,就产生了如何对经营者进行有效激励的问题,因此我国企业经营者的激励问题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同时到2010年,我国上市公司已经超过2000多家,上市公司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所以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具有特殊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因此上市公司完善激励机制越来越重要。但是,由于我国研究激励问题的时间

2、比较短,国内理论界对上市公司经营者的激励机制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相关研究文献并不是很多,所以国内对上市公司激励制度的研究并不是很成熟。因而系统研究上市公司经营者激励机制的有效性是非常必要,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来研究上市公司激励机制的有效性,通过建立模型研究上市公司经营者的激励是否同企业的绩效有关。最后通过研究结果提出相关建议。2.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外研究现状高级管理层激励作为提高公司业绩的一种措施,近年来受到普遍关注。国外对于经营者激励问题的研究,其经济学研究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委

3、托一代理理论上。早在上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Berlet&Means在著作((现代公司和私有财产》中提出著名的控制权和所有权分离的问题,即委托一代理问题。其基本观点是,经营者不可能自动地为股东谋求利益,相反的,他们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因而往往导致浪费和非效率。到20世纪70年代,Wilson(1969)、Spence&Deckhouse(1971)、Ross(1973)、Myrtles(1975)、Hailstorm(1979)以及--Grossman&Hart(1983)等人创立了委托一代理理论,他们主要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研

4、究如何协调代理人和委托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为委托人制定一种机制,即激励代理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符合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其创立为经济学角度研究激励问题搭建起了基本的框架。国外也有许多这方面的实证研究,Jensen&Murphy(1990)对高级管理层激励问题进行实证分析,以1974年至1986年受《福布斯》调查的2213名管理人员做样本,研究公司CEO的报酬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其结果是CEO报酬每变动3.25美元,则股东财富变动1000美元,则表明CEO报酬与股东财富之间的关联程度微弱。他们发现,在过去50

5、年当中,美国公司CEO所拥有的股权呈递减的趋势,尽管股权拥有是相比之下较好的一种激励方法。他们觉得呈现CEO报酬与公司绩效敏感度差的结果,是由于公众和私人政治力量的制约。Johan(2003)运用1992-2002年的数据得出了美国银行业CEO薪酬与绩效的敏感度为1000:4.7的结论,即股东权益每提高1000美元,则CEO可获得4.7美元的激励报酬,低于其他行业的1000:6的比例。Tammy(2006)检验了CEO所有权、董事会结构、外部大股东所有权以及激励导向薪酬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随着CEO持股份额减少,董事会的独立

6、性和外部大股东所有权增加。(2)国内研究现状在国内研究企业激励问题的学者中,张维迎的著作《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1995)是这一领域的代表性的文献。他把企业的所有权解释为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可行的经营者激励机制是能使剩余控制权和剩余所有权最大对应的机制,最优的安排一定要是一个经理与股东之间的剩余分享制。从经营权力的重要性与经营管理劳动的特点来看,把剩余索取权分配给经营成员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他也证明了,在经营能力不容易观察的情况下,把经营权授予给资本所有者是一种合理的制度安排,并建立了一个企业的企业家一般均衡模型

7、。虽然他的观点还有待深入讨论,但他所主张的用产权在企业里具体体现为剩余索取权)来激励经营者的观点仍然是深刻的,这为国内学者后来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国内,近年来也有许多这方面的实证研究,魏刚(2000)以1999年4月30日公布年报的816家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上市公司激励问题,发现经营者报酬水平与公司规模正相关,与经营业绩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经营者的持股也没有达到预期激励效果,而是一种福利制度的安排。李增泉(2000)通过运用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经营者的年度报酬与企业绩效并不相关。而股权激励由

8、于我国大多上市公司经营者持股比例较少,因此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周建等(2010)利用2002年至205--年中国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大股东股权、董事会构成、经营者股权激励和监事会行为四种公司治理机制的互动关系。研究显示大股东股权竞争与董事会构成之间存在替代效应,大股东股权竞争与经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