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活着》中体现的生存悖论

浅析《活着》中体现的生存悖论

ID:45686024

大小:28.51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16

浅析《活着》中体现的生存悖论_第1页
浅析《活着》中体现的生存悖论_第2页
浅析《活着》中体现的生存悖论_第3页
浅析《活着》中体现的生存悖论_第4页
浅析《活着》中体现的生存悖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活着》中体现的生存悖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活着》中体现的生存悖论摘要长篇小说《活着》是先锋文学代表作家余华的一篇成名之作,小说采用特殊的叙事方式与视角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在经历种种家庭变故后,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他远去,最后只剩下孑然一身的自己和一头老牛乐观坚强的活着的故事。全书以“福贵”的视角来叙述,将他的遭遇及感受直接展现在读者面前。其实贯穿小说核心的是几大生存悖论命题的思考,因此本文从文本信息出发,通过分析《活着》中的生与死、贫与富、偿还与原谅三个命题以图探知作者对于生存悖论的真谛的思考。关键词《活着》;生存;矛盾;生与死;贫与富《活着》是余华艺术体验及文

2、学创作观念转变的标志性作品。余华的这种转变大概是进入90年代以后开始的,从1990年的《在细雨中呼喊》开始,直至《活着》已是转变成熟的阶段了。具体的转变大致表现在从90年代之前的较为典型的“先锋派”文学创作,即用强烈反叛性的表现手法对人的存在进行探索。前期的余华的创作是用一种冷静到冷酷的笔法去描绘死亡与杀戮,还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伤害的残酷现实。由于在这些作品中,是以极尽冷峻的笔调在叙事,反而使作者本身的角色定位显得模糊了,比如在他的短篇小说《现实一种》中,讲述兄弟之间的暴力与杀戮,极尽血腥与残忍,人与人之间是没有任何善意与温

3、情可言的,正如余华在《活着》序言中所说:“我一直是以敌对的态度看待现实。”[[]余华著.《活着》.作家出版社.2012年8月第3版;]。而到了《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中,很显然我们看到的就不仅仅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虚无意识与悲观情绪,而是加入了作者自己的意识引导,即悲悯意识及由此引发的对人生存状态的更加深层次的思考。这也就使得余华的作品为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所接受,从另一种意义上说这也代表“先锋派”文学走向通俗化、大众化的一种趋向。在作品《活着》之中,这种悲悯意识所引发的人的生存状态的深思,被植入在“福贵”一家的故

4、事之中,其中将生存命题中的几个矛盾展开在故事之中,以引发人们对人生存状态更深刻的理解。本文主要从《活着》中的生与死的挣扎、贫与富的对立、偿还与原谅几个矛盾中思考,以图对文本主题作更深刻的探究与思考。一、生与死的挣扎尼采说过:“死亡是人生暗淡的旅伴。”[[][德]尼采著.黄明嘉译.《快乐的科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暂且不论其哲学中的悲剧化观念,但看其对于死亡与生存的关系上的描述,死亡是自人们出生就伴随着人们的生存而存在的,是“人的影子”[[]同[2];]。死亡,无论人多么厌恶、害怕它,但总逃不过同它面对面的

5、一天。在那之前,人也不是与它完全没有交集,因为死亡对于每一个个体的生存都是公平的,人可能会在这些“机会”中接触到死亡及其带来的痛苦。而《活着》就是描述“福贵”不断地经历着身边亲人的死亡,从父母、战友到儿女、妻子、女婿、外孙,他身边的亲人一个个都离他而去。毫不夸张地说,福贵一生中,死亡夺走了他所有的最珍贵的情感寄托,幸好,孤苦伶仃的生命里,他还剩下坚韧,还剩下“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觉悟。生与死的命题是《活着》最本质的主题。小说名叫“活着”,写的却是一桩桩死亡的故事,如此看来这本身就是一种矛盾,其实不然,正是因为福贵经历了、懂得

6、了死亡,反而拥有了看待死亡的平静与坦然,进而坚韧的活着。余华在《活着》韩文版序言中说道:“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同[1];]这句话既表达了“福贵”的心声,也将余华对生存真谛的解读。在《活着》中,有一段在家珍弥留之际的描述,“人啊,活着受了再多的苦,到了快死的时候也会想个法子来宽慰自己,家珍到那时也想通了,她一遍一遍地对我说:‘这辈子也快过完了,你对我这么好,我也心满意足,我为你生了一双儿女,也算是报答你了,下辈子我们还要一起过。’…凤霞、有庆都死在我前头,我心也定了,用不着再为

7、他们操心,…做人能做成这样也该知足了。”一双儿女“死在自己前头”,白发人送黑发人,这如何能让一位母亲坦然接受?如今自己也要离去了,只剩丈夫一人独自承受这世间的苦痛,她又岂会毫无忧虑?可是生存却逃不过的死亡命运的枷锁。家珍不是没有挣扎过,她早在之前就在死亡与病痛面前挣扎着爬起来过。但是如今,女儿凤霞的离世和病魔的蹂躏使她再也挣扎不起了。福贵说“家珍死得很好,平平安安,干干净净”,而在这之后有一段小说中叙述者的心理描写:…,使我内心涌上一股难言的温情,仿佛是一片青草在风中摇曳,我看到宁静在遥远处波动。”这样一番景象就像是灵魂才能

8、看到的景象,宁静美好。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与挫折,福贵和家珍对待死亡命运的态度已经不再是曾经歇斯底里的悲痛、前所未有的害怕的情绪了,他们似乎明白了生存与死亡的关系,也就能更平静坦然地面对死亡的命运了。小说最后有一段对叙述者的所见所闻的描写:“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