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区域地理的学习

浅谈高中区域地理的学习

ID:45976976

大小:7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19

浅谈高中区域地理的学习_第1页
浅谈高中区域地理的学习_第2页
浅谈高中区域地理的学习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高中区域地理的学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高中区域地理的学习区域是位丁地球表层的具有一定范围界线的地域空间,是地理环境各耍素的综合体。区域作为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理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我国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规律。”区域地理学作为地理科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地理高考中考查是一大重点,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占的比重较大,I大I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耍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学习“区域地理”这部分知识点。下面就“区域地理”学习方法谈谈我的看法。一、区域地理识记方法1、区域

2、地理识记内容:《考试大纲》中关于10大能力考查中第1项是地理识记能力。地理识记能力是指:(1)识记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例如:区域地理中涉及到的大洲、大洋、主要山脉、河流、地形区等自然地理事物;国际组织、国家、政区、城市交通线、人口等人文地理事物;以及世界和屮国具有重要意义的矿产等的名称、空间位置和相对位置。(2)识记重耍地理数据:地理数据分绝对数据(面积、长度、人口数量等)、比例数据即两种或多利哋理事物间的对比关系的数据(人口口然增长率、矿产的品位、能源消费构成等)、顺序数据即同类地理事物

3、的排序数据(我国面积屈世界第三、澳大利亚羊毛产量和出口量世界第一等)。(3)了解涉及地理的重大时事:主要见诸重要报纸,具有全国或世界意义,尚未列入教材的地理新事物、新现象等。2、典型高考试题的分析:例1、下列各组港口,位于太平洋沿岸的一组是:()A、圣弗朗西斯科、孟买、横滨B、符拉迪沃斯托克、泊斯、上海C、新加坡、落杉矶、巴拿马城D、开普敦、里约热内卢、波士顿例2、在我国既不临海、又不与陆上邻国接壤的省小,相邻省级单位最多和最少的分别是:()A、陇和宁B、秦和京C、桂和渝D、鄂和津例3、人口超亿的亚

4、洲国家共有:()A、6个B、5个C、7个D、4个3、识记方法:考查区域记忆能力的试题多为选择题,难度不大,记忆的内容多是感性知识,如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数据、地理事物的演变等,故必须熟记,但不能只采取“背”的简单方法,对感性知识记忆可参考下面儿种方法:分类记忆、排序记忆、形象记忆、联想记忆等。二、区域地理特征的掌握方法1、区域地理考查内容:《考试大纲》中关于10大能力考查中第3项是掌握区域地理特征的能力。它是指:(1)常握屮国区域地理特征及差异;(2)掌握考试内容范围内规定的世界区域和国家的地理

5、特征。区域地理特征就是指某特定区域内各种自然(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及自然资源等)和人文(经济、人口、城市等)耍素综合作用形成的本地区综合地理特征。既有区域内地理事象的描述,还自对其的解释。区域地理的屮心课题是人地关系。2、典型高考试题的分析:例4、我国西部地区的地理差异有:()A、甘新多沙漠戈率,青藏多大河湖泊B、陕甘宁地势低平,云贵川地形崎岖C、新疆的河流皆为内流河,西藏的河流皆为外流河D、青海高寒干旱,甘肃温暖湿润例5、欧洲西部区域的地理特征是:()A、冰川地貌分布较为广泛B、气候

6、南北差异大,东西差异不明显C、河网密布,水量充沛且稳定D、人口分布密度口西向东锐减3、掌握区域地理特征的方法:主要采取综合法与比较法。综合法,即从整体认识和分析该区域地理突岀特征。区域特征是通过各地理要素和互影响、和互制约、相互联系而形成,故需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从整休方面来认识。例如,了解一个区域的特征,可以从五方面进行分析: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地理事物?为什么这样?在什么时间?发展前景?而在分析过程中要善于抓主导因素。例如气候酷寒是南极洲区域特征的主导因素,它直接影响到该区的其他自然(地势高,烈

7、风,淡水资源和风能等)和人文(无常住居民);比较法,就是通过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索的对照、比较和分析,找出他们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区域地理特征。多采取列表法,例如:我国秦岭一淮河南北(南北方)的比较:主要地形区冬季气温年降水温度带干湿区植被耕地性质秦淮以北秦淮以南掌握区域地理特征,应是综合的方法和比较的方法结合、配合使用。4、掌握区域地理特征应注意:(1)首先弄清区域范围和位置,这是分析区域特征的前提,也是区域特征重要成因。(2)充分利用地图,树立明确的空间观念,利于区域

8、特征的掌握和成因分析。(3)学会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前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