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与审美教育

浅谈音乐与审美教育

ID:45977716

大小:65.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19

浅谈音乐与审美教育_第1页
浅谈音乐与审美教育_第2页
浅谈音乐与审美教育_第3页
浅谈音乐与审美教育_第4页
浅谈音乐与审美教育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音乐与审美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音乐与审美教育【内容摘要】音乐作为一种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具冇强大的审美感染力。音乐所特有的审美教育功能得到了古今中外思想家的高度重视,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中外学人、思想家有关音乐教育审美和教化功能的若干重要论述,进一步思索如何在当前的音乐教育中加强审美认知的培养。【关键词】音乐教育美育审美认知音乐思考音乐教育本身的规律告诉我们,重视音乐的审美特点,有利于提高和培养主体的审美能力。同时,对受教育者的感性冲动进行引导和规范,并进一步将其引向审美境界,有利于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

2、,明确正确的人生方向。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先哲就充分认识到音乐具有的强大审美功能和社会功能。在我国最早典籍之一《尚书》中,就有“诗言志,歌咏言,芦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的记载。可见当时人们非常垂视通过音乐审美来塑造人格,进而构建社会和谐,实现天人和谐。因此,“和”是我国早期音乐审美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它具体体现在自然、社会和人生三个层次上。首先,在音声上,“和”表现为人的听觉器官感到舒适;其次,“和”还体现在享受音乐的审美体验过程中,“和”是感受到愉悦感,或者可以说在音乐中人与人之间达

3、到一种融洽、和谐的关系;最后,实现天人之间的“和”,通过音乐体验过程中情感与人性均得到享受与升华,通过“八音克谐”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的高妙境界。古人很早便形成“以美养善、善美合的传统审美观念。例如,先秦典籍《国语?楚语(上)》明确记载楚国人夫伍举对美的看法,他说:“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①从理论认知角度,将“美”与“善”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以善养美,主张美必须是善。在实践屮,早在西周时期,“乐教”(即音乐教育)已

4、是当时宫廷贵族礼教和德教的重要载体,即通过学习“乐语”“乐德”“乐舞”等技能,实现针对人的改造与教化的主要目的。所谓“乐语”,即“兴、道、讽、诵、言、语”;所谓“乐德”,是“中、和、祗、庸、孝、友”;所谓“乐舞”,则主要指朝廷宗庙祭祀礼仪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紹》《武》等“六乐”及其他小型乐舞。所以,音乐被视为当时情感和审美教育的最佳手段,其结果便是孔子所无限向往的“郁郁乎文哉”的西周礼乐文化盛况。孔子非常重视礼乐教化。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②。可见孔子尤其强调音乐与“仁”密不可分,认为

5、“仁”才是礼乐教化的最终H的,是追求人格完善的必然要求。《论语》还记载孔子说:“游于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认为音乐是实现人格完善的必要途径,一个人成长要通过学习,从技术、伦理层面最终上升到审美层面,上升到超越世俗功利、尽善尽美的艺术人生境界。《论语》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九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和音乐评价标准,突出“美善合一”的理念和“尽善尽美”的标准,对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重大的影响。孔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主张,同样体现了他对于有分寸的

6、和谐状态的理想追求。道家创始人老子主张“大音希声”,这是对当时社会只追求感性音乐以满足快感的否定,将人众对于音乐的追求引向对高远精神意境的审美。后来庄子提出音乐应该“自闻”“自见”“自得其得”,主张解放音乐,认为音乐应该是一种体验,满足人的审美需求。由此可以看岀,中国古人非常注重音乐教育在审美方面的功能。大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的《礼记?乐记》曾说:“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一方面,说明音乐本身具有美感的品质;另一方

7、何,认为音乐不仅可以使欣赏主体获得审美体验,更可以唤醒人

8、格力量。音乐在使人身心愉悦的同时,还需要深化认识,从“知声”上升到“知音”,再上升到“知乐”,最终实现陶冶情操、塑造人格,成为出众的“君子”。可以说,音乐的审美功能和丰富深厚的精神内涵是其魅力的真正所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内忧外患,社会深陷危机。众多学者高举知识救国的旗号,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其中王国维、蔡元培等人最早认识到美育对情感、精神的提升作用,认识到美育不仅关乎个体修养,更关乎国风民格,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耍战略意义。王国维先生高度肯定审美的独特价值及功能,是近代中国美育理论的创始人Z-O蔡元培

9、先生强调“美育”的重要作用及教育价值,认为美育的精神内涵可以改良国民性,而•且运用“由情感教育促进道德教育”的理念,从实践出发,在艺术教育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在《教育大辞书?美育》中,蔡元培首次对“美育”这一概念进行论述。他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④在1917年北京神州学校讲演时,正式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他还指出:“专尚陶冶感情Z术,则莫若舍宗教而易以纯粹Z美育这一观念,蕴含着非常深刻的理论内涵。蔡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