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形似体”论略__古代文学论文

试论“形似体”论略__古代文学论文

ID:45998707

大小:6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0

试论“形似体”论略__古代文学论文_第1页
试论“形似体”论略__古代文学论文_第2页
试论“形似体”论略__古代文学论文_第3页
试论“形似体”论略__古代文学论文_第4页
资源描述:

《试论“形似体”论略__古代文学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形似体”论略摘要:当“巧构形似”由一种艺术表现方法变成一种艺术风尚而被人们所追奉,也就意味着一种成熟的艺术风格即将形成。“形似体”正是这一风格特点的理论概说,与“元嘉体”这一表述相比较,用它來指称元嘉诗歌的时代特点似乎更为切实和准确,因为它抓住了元嘉三大家诗歌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即“巧构形似”。“形似体”基本的美学特点是:对自然景物外形的高度逼真的模仿和描绘。关键词:诗歌风格形似体元嘉体美学特点笔者曾撰文对普宋Z际主要是元嘉时期“巧构形似”这一文学现象作过粗浅的探究(刊发在《江淮论坛)2005年第4期),但感觉“巧似”问题似乎并没有得到完满的解决,特

2、别是在“巧似”风尚影响下所形成的“形似体”理当成为论述屮的一部分,却在拙文中给遗漏了,因此觉得尚有再行文补充论述之必要。众所周知,在文学史上。当一种艺术表现方法为众人所追捧,便形成为一种艺术风尚,而艺术风尚的形成也往往容易成就一种艺术风格的诞牛。“巧似”便是如此,由“巧似”到TM巧似”再到形成“形似体”正好验证了这样一个文学发展的规律。作为艺术表现方法的“巧似”和作为艺术风诡的“询巧似”,在拙文《论“巧构形似”》中己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本文要完成的任务就是:对作为艺术风格的“形似体”及其美学特点作一番考察。“巧构形似”成为元嘉时期一股重要的创作风气,这从

3、当时批评家的评论中看得清楚。《文心雕龙•物色》:近代以來,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小”;《诗品•上》“宋临川太守谢灵运”:“其源出于陈思,杂有景阳之体。故诡巧似”;《诗品•中二》'•宋光禄大夫颜延Z”:“其源出于陆机,尚巧似”;《诗品・中》“宋参军鲍照”:“然贵训巧似,不避危仄,颇伤清雅Z调。故言险俗者,多以附照”。而这股风气实际上己经促成了--种艺术风格的形成,即我们所要探讨的“形似体”,但对它作理论上的概说和解释却是在唐代的事情,署名为崔融的最早完整地提出“形似体”这-•概念并对其作了理论阐述。《文镜秘府论哋卷・十体》:一。形似体;二,气质

4、体;三。情理体;四。直逍体;五,雕藻体;六。映带体;七,飞动体;八,婉转体;九,清切体;十,菁华体。形似体者,谓貌其形而得其似,可以妙求,难以粗测者也。诗Fh“风花无定影,露竹有余淸。”乂云“映浦树疑浮,入云峰似灭。”如此即形似之体也。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谓的“体”指的是一种“诗格”,唐人喜欢讲“诗格”,这个“格”与我们当代文艺理论的“风格”有联系也有区别。“诗格”之“格”有“格律”、“格式”的含义,将某种有代表性的写作方法、艺术特点定格,以用于创作者FI月揣摩,提高创作水平,这可以说是唐人对“诗格”感兴趣的最主要原因;这其小当然也有我们今天所说风格的成

5、分,因为一种写作方法也好,艺术特点也罢,当它相对稳定和成熟的时候,也就必然形成为一种艺术风格。比如,崔融对“形似体”的解释,“可以妙求,难以粗测”,正是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冲淡”所谓的“脱有形似,握手已违”,也即戴叔伦所崇尚的:“诗人Z辞,如蓝皿日暧,良玉生烟”(司空圈《少极浦谈诗书》)。因此,我们说崔融的“形似体”一说已经具冇风格论意义。尽管“形似体”最初是由唐人作出理论解释,但从风格角度考察“形似”问题的却是六朝的沈约,不难看出,所谓“十体”的前“三体”就直接來自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自汉至魏四百余年,辞人才了,文体三变,相如工为形似Z言,二

6、班长于情理Z说,了建仲宣以气质为体,并标能擅长,独映当时。这里所谓的“文体”并非指文学的体制,乃是指文学的风格,也就是说有三种主要的文学风格在期问粉墨登场。对这段话,刘良的注释值得注意。他说:“悄理。谓得事Z实也。气质谓有力也,三变谓形似、情理、气质。”看來,李善和五臣均没有对“形似”作注释。为了便于理解和论述,循着刘良的思路,我们不妨为“形似”作个补注,既然刘良认为“情理”,是“得事Z实”,注重的是事理;那么“形似”,就是注重于景物的外形而“得物Z形”了,结合司马相如赋中对景物竭尽其能的铺张描绘Z特点(《文心雕龙-物色》中说:“及长卿之徒,诡势瑰声,模

7、山范水,字必鱼贯,所谓诗人丽则而约言,辞人丽淫而繁句也。”所谓的“模山范水”,正是沈约立论的基础),应该说我们的这一补注不是站不住脚的。如此看來,从文学史实來看,“形似体”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问,按沈约的观点,至少得从西汉的司马相如算起,而北宋的范温更将它的发展源头追溯自《诗经》,他说:“形似Z意,盖出于诗人之赋,'萧萧马鸣,悠悠赭旌’是也”(《诗眼》)。到西晋,张协进一步发展了“巧似”,《诗品•上》“晋黄门郎张协”:“其源出于王粲。文体华净,少病累。又巧构形似Z言,雄于潘岳,靡于太冲。”张协正是凭其“巧似”的艺术特点,使其于潘陆Z外而别立一格。到

8、了元嘉时期,在颜谢鲍三大家的努力下,“巧似”作为艺术表现手法走向了成熟。同时也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